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猫教学设计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猫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猫教学设计 篇1

猫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猫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猫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和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4、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种小动物,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难点:

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动画录相带

一、说说我喜欢的小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生灵,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可爱,小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喜欢它吗?说说你对它的印像。

二、读读我喜欢的小猫(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十分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那么他的笔下又是怎样一幅妙趣横生的群猫图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1自读课文,找到你最感兴趣的部份,这部份的文字与你心中小猫的形象最一致。

2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

1)请你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小猫的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

2)评一评,他读得如何?怎样读能更好的读出小猫的可爱形象?

3)说一说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小猫可爱的形象?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深入理解课文:

如: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理解词语: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4)齐读课文,共同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猫

三、想想小猫的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如何你是一只()的小猫,它高兴或是不高兴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语言或想法呢?你能演给大家看看吗?

我是一只老实的小猫……

我是一只胆小的小猫……

我是一只……的小猫……

四、演演我喜欢的小猫(内化理解,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让学生们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去演一演这些可爱的小猫,一方面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通力和表演能力。

五,体会主人的心情

看到这群可爱的小猫你有怎样的感情呢?说给大家听听。我们的老舍先生和你们一样,面对这些充满灵性的小爱伙,心中有说不出的喜爱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小猫的形像才能跃然纸上。我们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可爱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再次有感情朗读一遍全文(可配乐)

六,找找描写小猫的词语(积累词语,灵活使作词语)

边积累边运用,在课文中积累词语并让学生造句。并给予指导,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指导。

本课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说,读,想,演,积累。来学习这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此外积极开展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充份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打好良好的语文功底。

猫教学设计 篇3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及解读: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针对以上要求,我将目标设计为让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文中三只猫的外形、性情、在家里的地位等信息,并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设计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问题,本文故事情节比较容易理解,为了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含义,我设计了“假设同样的事发生在第二只猫身上,‘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问题,并让学生用第一人称与同桌交流,最后推文及己,拓展了“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误解别人或被人误解,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一个更为主观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不欺凌弱小、善待生命、遇事不主观臆断的主题。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不欺凌弱小,善待生命、遇事不主观臆断的主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导入和语言导入。

谜面:像虎比虎小,日夜勤操劳,最爱捉老鼠,捉到就喊喵,打一动物。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先生,他家就是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却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郑振铎的文章《猫》。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不欺凌弱小、善待生命、遇事不主观臆断的主题。

齐读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猫》《欧行日记》《海燕》等。

学生朗读。

四、检查预习

文章重点字词:怂恿sǒng怅然chàng蜷伏quán叮嘱zhǔ惩戒chéng芙蓉鸟fú róng妄下断语wàng畏罪潜逃qián

开火车读,学生读错时予以纠正,读完齐读。

五、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快速浏览全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人物+事件+结果

预设:“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最终决定永不养猫。

六、再读课文,体会细节

默读文章,将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带给我的感受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来,或自己概括总结,并填写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带回来的

门口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性情

很活泼

更有趣更活泼

不活泼、忧郁、懒惰

在家中的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太注意它

结局

病死

被过路人捉去了

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

带给我的感受

一缕酸辛

怅然的、愤恨的

更难过的多

学生默读寻找,最后举手发言。

结论:我对三只猫的情感是不同的,对前两只猫的情感是“喜欢”,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是“讨厌”,但文章却略写前两只猫,详写第三只猫的故事,第三只猫的亡失带给“我”的感受也更难过的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它身上发生的`一件事。

七、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我”对第三只猫并不喜欢,但它亡失后,“我”却“更难过的多”,为什么?下面我们情景再现,细读芙蓉鸟事件,并思考以下问题,探究原因。

1.案发现场什么情况?

2.“我”为什么断定凶手是第三只猫?

3.“我”怎样惩罚第三只猫的?

二生朗读:15-29段,全班齐读30-34段。

1.案发现场什么情况?

预设:“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 “我”为什么断定凶手是第三只猫?

预设:案发前: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案发后:“嘴里好像吃着什么”。

3. “我”怎样惩罚第三只猫的?

预设:“我”拿起门旁的木棒打了它一下。

4.我们大胆猜测第三只猫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预设:被我打伤致死。

所以,第三只猫死亡以后,“我”更难过的多的原因是。不仅是因为我看到芙蓉鸟死亡时,妄下断语,冤枉了它,惩罚了它,导致了它的死亡。

5.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发言交流。

预设:“我”不会怀疑第二只猫,就算真的是第二只猫吃的,“我”也不会用棍棒打它。

因此,造成这桩冤案的根本原因是,我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这导致了“我”妄下断语,冤死了第三只猫。得知真相后,“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因此“永不养猫”。

八、总结全文,理解主旨

联系全文,你从本文悟出了什么道理?

预设: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九、畅所欲言,推人及己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误解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说我们面对类似事件时,应该怎么做?

学生举手发言,班级共同探讨。

教师寄语: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你会收获更多,让我们怀着平等和宽容,善待一切生命。

作业布置:随堂一、二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三个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做了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很快就能找出三只猫的特点。

同时本节课也存在着以下缺点:一、上课时教师情绪较紧张,从而无法带动学生,上课氛围不够活跃。二、在对“芙蓉鸟事件中‘我’的过失是在于‘我’的主观臆断,妄下断语”这一结论的探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出现偏颇,使得学生不能直观得出“我”妄下断语的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猫教学设计 篇4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3.想想从作者对猫的描述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二、揭示课题,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并分清段落。

1.指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预习题。

2.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有关“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讨论后明确:本段的重点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也是本段的总起句。)2.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讨论后明确: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以及“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又“胆小”。)(3)提问: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乖、睡大觉、不过问。结合理解“无忧无虑”,并口头造句。)

(4)接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5)再问: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6)追问: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提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8)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10)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11)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12)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13)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14)小结第一段:①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②想想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习第一段的?(归纳出:首先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接着弄清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最后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看看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2.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总起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提问: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明确:“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具体写这些内容的?划出重点词句。(讨论后明确: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鸡毛、线团,摔交,打秋千。板书重点词语:耍个没完没了、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摔交、打秋千。)

(4)提问:作者对小猫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结合理解“生气勃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在讲清内容,理清层次,弄清句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可引背,引语如下:小猫怎样的可爱?它们是怎么玩耍的?它们的胆子大到什么程度?作者为什么不会责打它们?

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总结全篇,练习仿写。

1.师述: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明确: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沛。)

2.教师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师述: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

出示总起句(任选一题):

(1)猫真老实。

(2)猫很尽职。

(3)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4)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猫》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

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也有如下的几点疑惑——

一、没有“提问”但是应该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除了以话题的形式呈现以为,有没有其他的呈现方式了呢?

二、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三、在学生说读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那么,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猫教学设计 篇5

这篇课文是著名小说家老舍写的,它是一篇精读课文,生动描述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二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现在是实施的是高效课堂教学与以前的传统模式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在学生填“猫既( )又( )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

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但又有诸多的不足,学生知识面窄,拓展机会也少,又是才开始接触高效课,对这种模式还不太熟悉,所以我和学生还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摸索,探究。

相如一小 王碧蓉

20xx.9.28

猫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糕、贪”等13个生字,会认“馋、霉”等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年糕、贪馋”等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重点指导:

(1)属于左右结构的生自有哪些?

(2)哪些字的字形容相混淆?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2.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四、交流汇报,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这条真理是在猫看见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机,只好胡混光阴,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这条真理是在猫吃年糕的时候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还不快吃!假如有人来才好呢!)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这条真理是猫在拔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着伸缩。唉,这太麻烦,干脆双爪一起来吧!)

2.引导交流: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部分,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

(教师引导学生从猫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体会。理解:瘆人、难得的机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三部分(3-6自然段)

(1)自学二、三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3-6自然段,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的语句。

(2)交流汇报

第二部分交流重点:猫咬了一下年糕,牙齿动弹不得。“当我意识到这年糕原来是个妖怪时,已经迟了。宛如陷进泥沼的人越是急着要拔出脚来,却越陷得深……”的尴尬处境。

第三部分交流重点:重点体会猫在摆脱年糕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通过评读的方式体会猫的可笑——可怜——同情,通过读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

(1)烦躁已极,便将尾巴摇了几圈儿,却不见何功效。将耳朵竖起再垂下,仍是没用。想来,耳朵和尾巴都与年糕无关,摇尾竖耳,也都枉然,所以干脆作罢。急中生智,只好借助前爪之力拂掉年糕。

(2)我先抬起右爪,在嘴周围来回摩挲,可这并不是靠摩挲就能除掉的。接着抬起左爪,以口为中心画了个圆圈。单靠如此咒语,还是摆脱不掉妖怪。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猫当时的处境。)

3.学习第四部分

(1)自由读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现画出来。

(2)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深入体会。(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猫艰难的窘境而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

4.自由朗读全文,并重点朗读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文章学完之后,你的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猫可笑的形象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泰戈尔散文诗二首》、《狗的友谊》、《母爱》

七、板书设计:

看见年糕

我是猫

偷吃年糕

可笑

可怜

同情

力拔年糕

众人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