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初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1
父亲大半辈子艰苦劳作,苦心孤诣建造高台阶,台阶建好之后,却发现父亲老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往往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这样的使命,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信念,成了他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这样的父亲是可敬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心酸。
教学创意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品味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探究父亲衰老的根本原因。
教学流程: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围绕台阶从时间的角度分别写哪些内容?
明确:父亲渴望建台阶 父亲准备造台阶 父亲竭力筑台阶 父亲不适应新台阶
2、说说我眼中的“父亲”
细读准备造台阶和竭力筑台阶部分,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对父亲的认识:“我的——的父亲,你——”
明确:勤劳、力大无比、健康强壮、有理想、朴实、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永不放弃……
3、父亲穷其大半辈子的努力在造台阶,台阶造好后,父亲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激动和开心,文章结尾说: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品读文章对造好台阶后父亲的描写,找出“父亲老了”的'依据。
明确:父亲身体老了,父亲心境老了,父亲精神老了。
4、细读父亲渴望造台阶部分,小组合作探讨:衰老本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什么那么力大无比,健康强壮的父亲,在造好台阶后立刻走向了“衰老”?
明确:我们家的台阶低,这是父亲的感叹,因此,渴望通过造高台阶来改变低下地位的强大信念给了父亲坚持奋斗竭尽全力筑台阶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强大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让父亲的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当台阶造好后,憧憬成为了现实,强大的信念也消失了,精神动力也不存在了,人一旦失去了信念和精神的支柱,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希望,衰老成了必然。
5、“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再读以上两句话,思考:成为父亲强大精神支柱的只是“造台阶”吗?
明确:“我们家”是父亲言语的关键词,更是父亲为之努力的全部动力!
6、再读课文结尾两句话,试着对文中的父亲说几句话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归纳讲解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濒临或已绝种的动物”为话题切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则不会出现这些情况,那么问题既然出现,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外,还能做的是什么呢?引出本文课题——《奇妙的克隆》。
(二)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克隆,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三)转入正文的学习,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目的。(此处用实物投影展出问题)
形式: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问题一: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用?
答案: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问题二:“克隆”是什么?其突出特点是什么?用了社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答案:1、文中“凡此种种,就是无性繁殖”,作诠释,举例子
2、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问题三: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由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问题四:“多利”羊的诞生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
答案:“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发展和重大突破。
问题五: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关系?
答案: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写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下文的铺垫。
问题六: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何种益处与弊端?
答案:益处: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适当地提出环保问题)
3.克隆对于治疗人类疾病以及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弊端:作者并无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在结尾处提出关于“克隆”所牵涉的伦理问题。
(四)教师总结
克隆技术确实非常奇妙,它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不过,我们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正如前面所说,克隆技术既给人类带来益处,也会带来不少弊端。因此人类在善用这项技术的`同时,关键还是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五)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鱼类
动物界的克隆 两栖类
哺乳类 “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六)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它的特征。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3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15篇(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
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
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
争讼(sòng )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
2、解释重点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下列句子,说说怎么体现“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4、本文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步骤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1、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你认为这个“马前卒”是否有明确的指向?
(提示:从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部分内容来看,很可能与抗战有关。)
2、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三、布置作业:
请针对“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借助谜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的氛围很热烈。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完全的展现灯笼的传统文化,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借助灯笼表达的爱国情感难以完全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B、体会本文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需要进一步熟练巩固。同时对描写抒情在解说过程中的作用要仔细领会。
教法及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读。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教师准备:
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本文作者: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点缀()驻()足和谐()煞()它风景前瞻()后顾险峻()
3、解释词语: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作者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启发是让学生生发开去,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拿出准备的桥的照片,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桥美在哪里。
从你自身感觉到的角度,自由的表达。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第四段,采用小组齐读、男女分读等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为了说桥的构图之美,分别列举了哪些类型的桥梁?(鸟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横跨湖面的长桥、多孔桥、风雨桥)
2、本段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
3、本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种形式的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和作用)
(二)本文用了大量的描写以使文章生动,试分析下列描写的好处: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只舒畅的气。(其实,苇从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浮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反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中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听桥之歌声,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旋律,这吸引着画家追寻着桥的身影。)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互相交流。选出代表,交流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共同合作,分析,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有疑问的,可在全班级展开讨论。教师肯定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给予合理的点拨。
五、拓展延伸。
仿照本文的写法,介绍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致。本文以画家的眼光,以优美的笔调写出了桥的美,又在作者的笔下知道了桥的知识。请同学从具体的角度谈一下你学了本课的收获。学生五至六人发言交流。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使其内容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原句:白云漂浮在天空。
扩展句: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不同的美学效果
桥之美
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
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 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 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 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明确:比喻手法,如: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
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
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 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六、教学反思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