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篇1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篇2
《世界多美呀》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鸡孵化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和抓重点词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小鸡的孵化过程,由“睡,醒,啄,撑,叫,站”,让学生通过板书,了解科普常识。让学生通过“啄”这一环节的细读,抓住关键词语,“用小尖嘴”“啄呀啄呀”“啄了很久”“小小的”来体会小鸡的坚持不懈,勇敢,有韧劲;“小鸡出壳”这一环节十分有意思,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撑”。“叫”,“站”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感兴趣的是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小鸡出壳的欣喜表现出来。学生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心中那只可爱的小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觉得还应该多一点“欢快”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这份自在,这份放松,真正进入情境。让学生感受“世界多美呀!”我是通过“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3个ABB式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天空,树木,小河的'美丽,借助省略号展开想象,想象小鸡还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物。学生回答“小鸡看到了小花”“小鸡看到了红艳艳的小花”。这里处理得不够生动。可以以“小鸡”的身份进行对话。如:教师扮问话的小鸡“叽叽,叽叽,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演答话的小鸡“叽叽,叽叽,我看到了红艳艳的小花。”如此生动的场景对话,相信学生学得很轻松。在抓住“可”“叽叽叽”“多美呀”这些关键词来体会小鸡内心的兴奋。
最后引导学生用小鸡的视角想象出壳后看到的世界,这是对课文的扩展延伸。学生在课文中感受美,在想象中寻求更美,用学到的知识来表现最美,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可说结束是课题“世界多美呀”的回应和升华。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篇3
《世界多美呀》又是一篇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描述了小鸡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我认为,教好本篇课文,在于多读,只有多读,才能使学生整体感知,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孩子们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师生的评议,让学生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教学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理清课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其次,通过朗读,让学生自由讨论小鸡孵化的过程以及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在比较中,学生自己感受句子在旋律、节奏和意境上的优美,并把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与“它看见天空是蓝的,树木是绿的,小河是碧的”进行比较。从而理解“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意思,结合段末的省略号,让学生猜想小鸡可能还会看到什么,让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并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知道世界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学生也都能通过朗读将小鸡看到的美丽世界读出来。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鸡孵化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通过表演,加上动作,学生不仅感悟了语言,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不仅解决了难点,还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篇4
《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鸡出生后所见到的景象。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计孵化的过程变化,另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在教学时结合导学案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边听课文录音边跟读,然后同桌课文。再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本课生字词,之后根据导学案上的精度感悟来辅助分析课文,让孩子们分小组读,然后展示。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
整堂课下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生字练习以及基础达标的检侧,大部分学生生字词情况掌握的较好,并且结合着精彩的ppt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很到位。反思这节课:
1.自己准备的东西太多,容量太大,最后也没有进行完;
2.应该把基础达标部分放在第一课时来处理,学完生字词后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学习情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思考并且合理运用导学案,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堂变得高效一些。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篇5
《世界多美呀》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她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积累语言,同时受到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导入应能充分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活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上课伊始,运用创设情境,在黑板上展现一个美丽的背景图,多彩的画面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此时即使老师不急着上,孩子们也会急着想听下文了,想像的翅膀在这里展开,巧妙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让他们不经意地进入课文的意境,愉快地步入学习课文的殿堂。
透过小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有多美呢?“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这些对孩子们来说,要准确地理解是多么难啊!但当这些抽象的词儿和画面融合在一起时,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了。这些词儿在融入大自然的一瞬间,早已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看着这五彩的世界,读着这美丽的词儿,孩子们还能不陶醉吗!
当小鸡急切地走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时,问题“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张大眼睛,放眼望去,还能看到什么景色?”把孩子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也在课堂中唤起了学生原有生活的积累。活动内化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式,总是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内化和构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个美丽的、熟悉的世界,正是内化、拓展课文语言啊!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红艳艳的、金灿灿的、黑压压的……一个更绚丽的世界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是在感受世界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积累、运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这是新理念所折射出的新的教学法。把“读”贯穿于整堂课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师生的评议,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的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板书边回忆边在背景图上依次贴上图片:鸡蛋、啄了一个洞的鸡蛋、破壳的小鸡、站在石块上的小鸡。四幅图分别反映了课文四小节的内容,使得课文形象化了,画面也生动化了,同时给学生的背诵搭建了一个平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想一想课文内容,再一次进行记忆。最后在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世界多美呀”不仅仅是小鸡眼中的世界,她更是孩子们心中的一片乐园。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篇6
在设计《世界多美呀》一课的教案前,反复读课文后,深深地喜欢上了这课中“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三个叠词。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就被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简约概括了。世界是多彩的、丰富的。为了表达这样一种内涵,我在课的拓展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我的意图是,前些天带小朋友们到公园中去游玩过,公园中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河中黑乎乎的蝌蚪,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他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反正这些在我脑中都留下了美好印象。我还暗地里准备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雪白雪白,金黄金黄、绿油油、红通通、金灿灿、黑乎乎,一旦孩子们用上了,我就可以把孩子们说的话当堂写出来,或许还有一篇好文章出现呢。还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呀。我对这个设计还真有些沾沾自喜。新课程不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吗?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农村孩子所见的大自然的色彩就是比城市孩子丰富,为何不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呢?
课上,我们在经历感情朗读、想象体验,动作表演之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学生甲说:“我想带小鸡到电视塔去看看,我去过那儿,电视塔好高,夜晚灯火通明,小鸡一定会觉得很好玩的。”师:“你说的真好,还能带小鸡去见见世面。”(可当时我心中却在想:唉呀,孩子们没按我的思路走,还没能用上表示色彩的词,再等等)
学生乙说:“我还想带小鸡到中山公园去看灯会,那儿什么样的灯都有,有兔子灯,龙灯,荷花灯,还发出五光十色的光,我上次去时,眼睛都看花了,小鸡一定也很喜欢。”师(略带失望,心里有些急了):“你说的可真长。还记得我们上次去春游吗?你们看到哪些景物了?”(心想:还得再等等,然后再抛出我精心准备的词语吧)
生丙(我来我来)我想带小鸡到恐龙园,看看恐龙蛋,让它也了解一下恐龙是怎么出生的。
生丁:我想带小鸡到我们老舍公园。
一发不可收拾了,学生们说的兴趣越来越浓。一只只小手都伸到我的面前了。这可怎么办,我原先准备的教案要搁浅了,我的得意之作用不上了。是忍痛割爱,还是生拉硬拽?后来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前者。让学生说下去吧。好家伙!孩子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中山陵的肃穆、长城的雄伟,海底世界的神奇,激流勇进的刺激,骑上木马的快乐,湖上划船的自在,这些在他们眼中都是值得带小鸡去的地方。师:“唉呀,你们带小鸡周游了这么多的地方,真了不起,你们猜猜小鸡这时会说些什么?”学生:“世界真美呀!”“世界真大呀!”“世界真神奇呀!”“多么吸引人的世界呀!”师:“是的,世界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吧!”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布卢姆)。在这个案例中,我原先还只是把“世界”这个概念定位于大自然。是我的`学生们帮我打开了思路。“世界”是人类所至的每一个地方。而且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意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用积累的词汇来描述某一处地方,用不用教师提供的词又有什么关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经验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表达出来,而不是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生相隔离。而我们成人在处理设计与操作的关系时,往往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总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农村孩子心中的世界又何止局限在田野?他们向往城市的高楼大厦,新鲜好玩的游乐园。他们带小鸡第一个要去的就是这些给他们强烈印象的地方,所以他们的说话比我设定的要更精彩。我觉得这节课要比我的预想更灵动,也更率真了。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的更多首肯的鼓励,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