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陋室铭》教案

2025/10/29教案

此篇文章《陋室铭》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知识与技能:

一、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陋室铭》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看得出大家很开心,不光是因为这位同学读得好,也因为它的内容确实引人发笑,这首“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诗的?(生答)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

二、听录音

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在听录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好了,来听!

听完录音,大家肯定对题目有些不解。“陋室”当然就不用说了,那“铭”呢?谁来说说什么是“铭”。(生述)

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录音朗读非常优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那我们也试着来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四、个别读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仔细听。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顿、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画出来。

(读完之后)评价赏识:他读得字音都很标准,就是停顿出了错。大家知道是哪处么?同学们来指出,总体来说,他读得很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五、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韵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篇课文已经明朗化了,为了更深入得了解课文,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读一次课文。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有些字很押韵。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六、分析课文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重复?与早自习预习过的作者情况相结合考虑。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七、小结

作者先用比兴、对偶,引出“陋室不陋”,又从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八、拓展

那么,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十、作业

讨论题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台痕上……环境之雅

山仙

水龙德馨谈笑有……交往之雅南阳、西蜀

(起兴、比喻、对偶)(类比)

可以调……情趣之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托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后相呼应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 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一、巩固旧知:

1、解释下列疑难字词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根据自己的志趣造句)

不在 ,有 则 。

不在 ,有 则 。

、明确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三、探究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讨论后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二) 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提问: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

提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四、思维拓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作品举例: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 》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大约100字左右。(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