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2025/11/04教案

此篇文章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1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课时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学情分析

本班一共有32名学生,男生女生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三、感受诗韵美

五、唱诗。

六、背诗

七、拓展延伸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本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欣赏品味犟龟这一形象,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

3、体会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犟”的含义和小乌龟行为的思想价值。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初理“犟”

1、同学们,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过,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回答:乌龟)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它是由德国的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给我们带来的“犟龟”。(按键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犟”是什么意思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导学生看“犟”下面的偏旁“牛”后,指名学生回答。)(按键出示字幕——犟——固执,不听人劝)。

二、整体感知,发现“犟”

1、课文的标题是“犟龟”,那这只小乌龟到底是怎么“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按键出示字幕:朗读课文,要求:(1)读出各种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揣摩它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2)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乌龟“犟”的特点的句子。)

2、指名同学接力复述课文。

3、文中哪句话最能突出小乌龟“犟”的特点?

归纳:按键出示字幕: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说明了什么?(先找到相关部分,再读,最后再分析)。

三、合作探讨,感悟“犟”

1、那么小乌龟是顺利地实现了它的决定么?在这个过程中它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碍呢?相机按键板书:

(1)蜘蛛——嘲笑,爬得慢 小乌龟——决定不可改变

启发: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先不下定论,让学生自行感受,以下同)

(2)蜗牛——方向反了 小乌龟——调转方向

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

启发: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1)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2)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3)壁虎——婚礼取消 小乌龟——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乌鸦——狮王去世 小乌龟——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1)继续努力;(2)放弃努力)

2、如何评价乌龟这种犟性好坏呢?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

(好:是因为有执著的精神;坏:是因为不听人劝,一意孤行。)

3、你认为犟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结合课后练习)

(我认为犟龟是成功了,因为它要参加的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最后它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4、师小结评:是呀,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本课的小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5、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各种小动物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完课文,指名评价)

四、质疑解疑,深究“犟”

师:我们读了,听了,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有不少收获,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疑问,现在,就请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先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呆会儿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希望同学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成功者,为什么?

(2)是不是做任何事,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2、大家表现得很不错,提了很多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

五、拓展想象,深化“犟”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乌龟回来的路上再遇到那些劝阻者,会说些什么呢?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拟人化的手法,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做事也会像犟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小乌龟一样,犟得精彩,犟得可爱,犟得有理。

板书设计:

腿短路长

9、犟龟 走错方向 我的决定

婚礼取消

不可改变

狮王去世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美词理通故事情节。

2、深入课文探究人性的弱点。

3、学习童话的写作手法,感悟其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在“比”中体会人性感悟道理

达标过程:

一、设情导课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名字叫做《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大家读过哪些安徒生的童话?

《丑小鸭》、《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知道什么什么是童话吗?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2、出示目标

3、积累美词

二、活动一,概括情节,聚焦癖好

1、概括故事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以这是了一个( )的故事,说话

皇帝爱慕虚荣的故事。皇帝被骗的故事。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故事。小孩子说出真话的故事。大家都不愿说出真话的故事。因为大家都不愿说出真话,群体被骗,群体虚伪。

2、聚焦皇帝癖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文中的皇帝最爱干什么?我们来聚焦他的癖好。请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思考:皇帝最爱什么?不爱什么?

(皇帝最爱换新装,不爱去看戏。皇帝最爱臭显摆,除此以外,什么兴趣也没有。

皇帝就像小姑娘,爱打扮,不爱处理国事。这个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不务正业,不理朝政。

这个皇帝爱新装爱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实在不称职!)

三、活动二识别骗局分析人性

1、识别骗局

1)正是因为皇帝爱新装爱到如此程度,骗子才会闪亮登场啊,我们接下来看看骗子如何行骗,先来瞧瞧他们的广告词。第课文第二自然段。广告词妙在什么地方?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老师以广告的形式读本段。

2)听完骗子的广告词,你心里有何感想?你会上当吗?为什么?

3)这个骗局高明吗?为什么?文中学多地方也暗示了这是个骗局,你能够找出几处吗?相信你肯定可以

4)皇帝会怎么想?他会上当吗?全城的其他百姓呢?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皇帝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2、探究人性之“比”

师:同学们来读皇帝想的与大家想的,你明白了什么?每个人都希望——,都不希望——。

(都希望自己是最聪明的,别人是最蠢笨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好。

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都希望自己是完美无缺的。)

3、同学们,大家想的那段话里有一个词特别耐人寻味,找找看,是哪个词呢?

“邻人”对啊,安徒生在这里为何要突出是与“邻人”比较呢?有何深意?

4、那些大臣们,他们会怎样想?

(大臣们会认为自己比别的官员称职,都想成为皇帝眼中心中的红人。

他们认为自己最配拥有现在的地位,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5、同学们发现没有,他们之所以对骗子的谎言感兴趣,是因为“比”在作祟,他们要“比”过自己心中的假想敌。有句话说,痛苦是比出来的,看来,迷失也是比出来的啊!他们在攀比中迷失了。

四、明白道理,感悟写法

1、体察群体迷失

因为想极力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一桩桩闹剧上演了,且看皇帝大臣们的自相矛盾,读大臣们看布的有关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他们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

1)“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老大臣想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老大臣说。

(生读,读想的时候读出惊恐,读说的时候读出奉承)

老大臣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呢?

(他害怕失去官帽。他害怕失去权力。他还怕失去金钱,失去财富,也怕失去皇帝的信任。他更怕失去他现在拥有的一切!

2)“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这位官员想。

“是的,那真是太美了!”这位官员说。

诚实的官员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呢?

(他害怕别人说他做官不称职。他也是怕失去,怕失去现在的地位、金钱、名利。

他极力掩饰内心的虚弱,其实就是害怕失去。

3)“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皇帝想

“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生读)

4)皇帝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

(皇帝怕丢掉皇冠,丢掉皇位。他怕因为自己不称职,他的子民就会谋反。他极力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最称职的皇帝,最聪明的人!所以他才要“十二分”地赞美,告诉大家他还是最最称职的,王国里的人都没有他聪明!)

5)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深度迷失。从来没有正常地省察过自己,反思过自己,作为皇帝,整天不务正业,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皇帝。作为皇帝,这种自我的深度迷失,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导致了所有的人都认不清自己,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比他人聪明,实际上全是蠢人。

导致了整个社会都是处在病态之中,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全在迷失。)

6)我们来读宫里的人和街上的人说的话。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皇宫里的人都说。

“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

7)、所有的人都在表达着相同的观点,所有的人都在说着假话,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感受如何呢?

2、“比”让他们迷失,那份虚伪,那种虚荣,那种不敢正视自我的虚弱,让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在骗子编织的大网里群体迷失着。

3、小孩子叫出真实的声音是因为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4、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

(面对自己,就不会迷失。不要一味与他人攀比,就不会迷失。没有欲望,就不会迷失。勇于反省自己,就不会迷失。

坚持真理,就不会迷失自己。

明道理:应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

5、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作业:皇帝出游之后…….

小孩说出真话之后……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和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主旨。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获代笔,泥沙代纸,教他读书写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遣到守旧派的排挤和打击,屡遭贬谪。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3、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

初步感知

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扫清字音障碍

悚(sǒng)然萧飒(sa)槁(gao)木砭(bian)人肌骨戕(qiang)贼黟(yi)然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深入理解

再读课文,梳理文言现象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2、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口译文章。、

精研细磨

精读课文,分析鉴赏

一、研读第一段,思考:

欧阳修是怎样将无形的秋风写的具体可感的,采用的什么方法?

秋声波涛夜惊比喻无形有形

风雨骤至抽象具体

金铁皆鸣

赴敌之兵

此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

1、找出本段中直接描写秋声的句子。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第二段前半部分分别从几个方面描绘“秋之状”?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烘托的写法既为后文直接状写“秋声”做铺垫,又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

3、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对于自然之秋的肃杀之气。作者列举了那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种类似于意识流、看似杂乱却始终不脱离中心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联想和想象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写出了秋声中的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第三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仔细揣摩本段,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以下概括。

1、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精力。

2、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3、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一味争荣。

四、末段探究。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可童子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情感基础不同。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童子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

2、文化基础不同。欧阳子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

3、人生感悟不同。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茂。

探究争鸣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也有人认为同以往的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赞同哪种观点?结合曾经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和对他生平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如: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从容的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可联系欧阳修的生平来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名句集锦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