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古诗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 suō,“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 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 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⑶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 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 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 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古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题,且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题型由客观变主观,分值由6分至8分再至现在的10分。20xx年江苏《考试说明》这样规定:“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景物形象是经常考查的对象。
3、古诗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与现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是一致的,因此,掌握古诗景物形象的鉴赏方法对阅读鉴赏现代文如散文、小说也有帮助,同时,对提高写作水平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景物形象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景物形象鉴赏题的出题方式
(3)掌握景物形象鉴赏题的.解题步骤,明确答题规范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过程和方法
“先学后讲,现讲现练”,当堂反馈,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如何由景物形象出发概括气氛特点、分析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及突破办法
如何由景物形象出发概括气氛特点、分析思想感情
方法点拨,以及借助互动练习予以突破
教学辅助设备
多媒体投影仪
主要教学事件
一、吸引注意
二、告诉学习者目标
(1)了解景物形象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景物形象鉴赏题的出题方式
(3)掌握景物形象鉴赏题的解题步骤,明确答题规范
三、预习案检查与反馈
四、输入与示范新授材料
景物形象的含义
景物形象的特点:
1、多样性
例1、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名诗,请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景物描写。
2、与情结合
例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
景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景物形象鉴赏题答题一般表达式
例3、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例4、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训练
通过练习检查理解情况
重基础、分层次地进行有指导的训练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有什么样的感情?
江行[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其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强化重点
板书:
景境情
七、提问与答疑
八、结语与作业布置
古诗教学设计 篇3
古诗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古诗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第2课时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1)自由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26课《避难的翅膀》一文。思考:对于麻雀提出到翅膀下取暖的要求,鸽子的态度开始怎样,后来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 篇6
一、引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在叙述离别之后进行了反思。相距万里,道路阻长,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有一线希望。但是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充满艰险。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含到一起呢?第三种说法,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头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为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个意思。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里“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邪臣之泯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依北斗望京华”,“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为女词,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语,产生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
六、《行行重行行》艺术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七、总结:
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进一步的全面关照,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吟诵古诗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间”,被它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就会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题: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形象分析?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大光书局,1935年版。
赵之谦《古诗十九首论析》,台北,学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恸而绝的情感:《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欢乐常在河之彼岸。
“弃妇”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
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教学难点: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怀。
教学重点:《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用“联想”的钥匙,打开诗歌之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案2
用“联想”的钥匙,打开诗歌之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