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梅花》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梅花》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学情分析
本班一共有32名学生,男生女生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三、感受诗韵美
五、唱诗。
六、背诗
七、拓展延伸
《梅花》教学设计 篇2
一、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对于《梅花魂》这种感情真挚、深沉的课文,如何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外祖父是一个身在异乡几十年的老华侨,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小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情感,因为这种深沉情感远离学生的生活,孩子们无法亲身体验。特别是老人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遥遥不可及。
(二)教材分析:编排意图: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并进行语言积累。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认识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
(四)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难点是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a、导入:
1.(师在黑板左上角画一枝梅花)同学们请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板书:梅花)你了解梅花吗?(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古词、名句等)
2.老师小结:梅花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志士所喜爱,也被一位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老人所钟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一起走进——梅花魂。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魂,并指导书写)“魂”是什么意思?(生自由作答)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魂”会有更深的理解。
b、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尝试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2.展示初读:谁想读一下你喜欢的段落?(相机解决如下问题:星岛——新加坡,唐山——海外人对中国的别称,多音字在文中的正确读法。)
3.课文讲了外祖父哪几件事?引导学生概括出:读诗落泪;爱惜墨梅;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巾。(教师相机将写有小标题的梅花瓣贴到黑板)
这五件事里,每一个小故事都非常感人,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书,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一定能走进老人的内心,感受老人的情感。我们先来走进第一个小故事——读诗落泪。
c、细读感悟,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品读要求:细细品读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说说你能读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的?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情感体验、朗读指导结合起来。)
(1)“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①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读出怎样的'情感?圈画有关重点词交流。(常常、一遍又一遍、唐诗宋词)
②指导朗读,读出老人对祖国的思念、热爱之情。
(2)“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品诗句意思、情感,生反复朗读感悟。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诗落泪”这个小故事,我们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朗读,体会了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四个小故事。
二、教学实施(精彩片段)
片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细细品读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说说你能读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的?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师:可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华侨们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只能隔海遥遥相望,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现在,你就是外祖父,你会怎样读这句诗?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师:你动情了!是的,诗的每一个字都拨动着老人那颗思乡的心,老人是怎样在流着泪读每一个字的?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师:是啊,野草尚且有一岁一枯荣,而外祖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此时的外祖父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这种回家的渴盼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思乡曲音乐响起)
师:是啊,年幼的我当然不懂,因为这思念太深切、太沉重了。这思念里有无奈、有渴盼、有忧愁……所以,外祖父每当读到——
生感情接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接读: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三、教学反思
带着激动和感动,我和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教学中,我被孩子们入情入境的读书声所深深地感染,心中涌动着一种浓浓的情感。
在学习“读诗落泪”这个环节中,我重点让学生品味三个思乡的诗句,学生在初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情感与外祖父非常遥远,所以读起来毫无感情,在老师逐步地引导学生回顾了诗句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之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以“你就是外祖父,你会怎样读这句诗?”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读出了情感,但跟文中的外祖父还存在着距离,我又相机评价:“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将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推进,学生在较为深情地读完后,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外祖父是怎样在流着泪读诗的?在一遍一遍的诗句朗读中,将学生的情感升华,让学生渐入佳境。每一次诗句品味之后,老师便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效果,一叹三读悟乡愁,学生水到渠成地表达出外祖父的惆怅与无奈,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学生的心中荡漾,老人那绵长的乡愁弥漫在学生的心中……从同学们的深情朗读中,从同学们凝重的表情里,我感受到大家已经走入老人的内心,感受到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四、专家点评
王老师的课教学脉络清晰,目标明确,以情感人,在教学中,教师披文如情,“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教师用情深意切的语言,唤醒学生心中蛰伏的情感,并创设情景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架起学生与外祖父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课堂效果良好。
《梅花》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让你感动的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五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尝试快速默读课文,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
学习重、难点:
抓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品味语言,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恋国情怀,领悟赤子魂。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见过梅花吗?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扣题质疑: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①正音、正字。
“凋”: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碉堡”的“碉”与“凋”是形近字,只是部首不同。
缕(lǔ),韵母不能写成“u”。
“衰”字是上中下结构。
“眷”查目字底。可与卷相比较。
②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词语。
“秉”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用换词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读带有“秉性”的这句话,考虑可以用哪一个词替换。用性格可以。进而联系生活实际造句:爸爸的秉性忠烈刚直。换词:爸爸的性格忠烈刚直。句意不变。可见,“秉性”一词指性格。
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
飘泊——文中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
颇负盛名——颇,很,相当。名气很大。
幽芳——香气清淡而芬芳。
古董——古代传下来的文物,很贵重。
玷污——使之有污点。
希罕——少见的,不常有的。
眷恋——顾念,爱恋。
(2)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预设:①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前两个“愈”应读得慢些,低沉一些,为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
后两个“愈”应读得高些,坚定一些,为表现梅花毫不畏惧的精神。
②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这一排比短语,要读出气势来,“最”字要重读。
③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语速稍慢,应读得深沉、坚定,突出“多少”、“怎样”“顶天立地”“不肯”等词语。
……
(3)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概括初读收获,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2.过渡: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回顾梅魂,铺设情感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外祖父生前非常爱梅花。
(口头填空)因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________。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____。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________。外祖父就是一个具有________的人,他非常喜爱梅花,因为梅花代表了________他因不能回国而三次落泪。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三次落泪,看看外祖父为什么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二、研读落泪,体悟情感
(一)吟诗落泪——思乡之泪。
1.请同学们找出外祖父第一次落泪花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些字眼最能触动外祖父的心,让他悄然落泪?
2.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滚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这些诗句都写了什么,竟能让外祖父落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感情?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说的是诗人在山中送完朋友的时候,问朋友: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还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这句词中有个字特别忧人——“愁”!)
所有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诗句?(都是写思念家乡,思念的亲人诗句,都是写乡思,乡愁!)
②作为中国人的外祖父,此时身在他乡,所以,每当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就钩起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凄然泪下。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冰凉的泪是思乡的泪!
(二)心想归而身不行——无奈之泪
我们再来看看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这是在我们将要回国的时候。
1.读4—11自然段
2.外孙女的哪句话,直接刺痛了外公那根敏感的神经?(“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在别人看起来这是极为普通的一句话,在外祖父的心里,却如同王维的那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字字刺疼了他的心。
3.外祖父能归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外公年纪太大了……”)
外祖父何尝不想回啊,可是年迈的他只能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
4.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只因未到伤心处”啊!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却不能回,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啊!,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泪水是无奈泪水
5.指导读书,把外祖父复杂的心理过程读出来。
(三)送别时泪眼朦胧——深情之泪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14、15节,读着读着,你的脑子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面对这令人心酸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准备怎么读?自己先想一想,练一练。
3.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很多?
4.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了吗?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5.指导朗读: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无尽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这是怎样的手绢?——这还是那块轻飘飘的、被风一吹便飘走的手绢吗?读出它的沉甸甸!
三、方法迁移,再次悟情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还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白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四、进行练笔,升华感情
1.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但外祖父仍然站在岸上,凉风依然飕飕地吹拂着他的银发,泪水可能仍然迷糊着他的眼睛,或者不停地从他的腮边落下,此时此刻,我手捧外公交给我的手绢,想到眷恋祖国而又不能回国的外公,我不禁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同学们,请拿起笔,把作者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在心中默默地对外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这样,我和妈妈回国了,外祖却父留在了海外,至死也没有回到祖国。可你觉得外祖父回来了吗?(外祖父的身没有回来,但外祖父的心,已经回来了,是让外孙女带回来的。)
3.是啊,外祖父虽然葬身异国,但是他魂归故里。课文至此,你觉得这梅花魂,还只是梅花之魂,民族的气节吗?这梅花魂还指什么?(这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这颗心,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魂,我想,最好是用一首歌的歌名《中国心》。这不仅仅是外祖父的一颗心,更是无数像外祖父一样的海外华人的一颗心。他们像外祖父一样,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时时眷恋着祖国。)
五、积累练习
把最受感动的语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思乡的泪
6.梅花魂无奈的泪中国心
深情的泪
《梅花》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3.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感情,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魂”的含义,感受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祖国的眷恋。
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体会梅花所表现的中国人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冬天开放吗?听到有同学说是梅花。那么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过哪些描写梅花的诗歌呢?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见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和梅花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梅花魂》。(板书题目)
我们先看一看题目,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在课下预习课文了,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外祖父喜爱梅花、珍爱梅花图来写的,但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梅花”或者“梅花图”,而是“梅花魂”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将生字词提前放在投影上,指名读,并进行纠正。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图、眷恋祖国的故事,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
1段:因梅花而回忆
2-15段:教作者读唐诗宋词;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痛哭;把墨梅图赠给作者;送手绢给作者
16段:照应开头,赞扬老华侨的爱国精神
(根据回答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课文共写了5件事,那件事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明确:珍爱梅图。
2.这一部分的哪些句子能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呢?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句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顿时”“第一次”等词语都能看出,外祖父对于墨梅图是非常宝贝的。在训斥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慢慢”抹净,都能看出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
3.外祖父说:“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明确:“赠墨梅图”部分:“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外祖父这里所说的是梅花的精神。正因为梅花有这样的精神,所以老人倍加珍爱。
4.外祖父仅仅是在说梅花有品格、灵魂、气骨吗?(小组讨论,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小组派代表回答。)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由此可见,老人喜爱、赞赏梅花,实际是在赞美中华儿女,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珍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老热保存梅花图,是为了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是中国人的气节;送给外孙女,想让外孙女也有这样的秉性、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课文中的老人,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并播放《我的中国心》音乐。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科学习的内容。作业:将你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梅花,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人们常把她当作理想的寄托。《梅花魂》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个客居异乡的老人分外珍爱这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墨梅图。老人含泪教外孙女读写满乡思、乡愁的唐诗宋词,像个孩子似的泪眼婆娑地送孙女登船。老人那颗赤诚的中国心长久带给学生感动。在教学中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自然高耸。
《梅花》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唱的是梅花,而歌颂的'却是江姐如梅一样的气节和精神。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这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1)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2)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3)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4)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梅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梅花魂爱国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就笑一笑,乐一乐,表示赞成;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就拉下脸,一脸的不高兴,表示反对。
1.我姓谭,从沙河小学来。
2.我是个男人。
3.我很喜欢语文,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梅花魂》。(署名权应该是陈慧瑛)
4.我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梅花魂》这一课的。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一课,跟我写“魂”。(导写“魂”字,区别:魄、愧、槐。注意:不要读作梅花鬼,不要把“魂”写作其它字。)你知道魂的意思吗?(精神)
一、听读知大意。
打开书,听我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想写了关于外祖父(洪镜湖)的哪几件事?
(第13段不读)
汇报:(略)
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人)
我认为,这五件事都在写外祖父思念祖国,作者写的时候很随便,没有什么顺序。
(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研读悟精神。
刚才大家听了我的朗读,再仔细和课文对照看看,你发现我的朗读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从文章所写的五件事,已能充分表现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了,为什么还要这一段呢?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说的)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认为外祖父主要说了什么?
3.数一数,外祖父一共说了几句话。(7句)
哪几句重在写梅花?哪几句重在写人?
写梅花: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因此你要好好保存。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连起来吗?
梅花的有名具体体现在哪里呢?用“”画出来。(抽读,汇报)这让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梅花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坚贞不屈)还可怎么说?(坚强不屈、临危不惧)
这一句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品格,我觉得前半句多余了。(通过对比突出梅花的品格)
老师读前一句,(抽生读后一句,指导朗读)再请大家齐读后一句。梅花是最有……(生读)最有……最有……所以外祖父告诉莺儿:这墨梅有高贵的品格,有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要好好保存。
写民族:
请看第五句,中华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有许我有气节的人物,“气节”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有气节的人吗?(文天祥、岳飞等)
中华民族有梅花一样的精神,梅花精神也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板:代表)。他爱梅花,实质上就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爱祖国的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你看: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骂:“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导读)
他把爱祖国的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你看: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是不知道父亲的这拳拳爱国之心的。我只看到他的行行热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我知道当我高高兴兴要求外祖父一起回国时: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外祖父将浓浓的寄思乡情、爱国心于梅花之中,我幼小的心灵哪能读懂呢?所以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满含深情地教育我。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的爱花之心,思乡之情,我多年后才明白。但外祖父当年的表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希望: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像烙印一样隽刻在我的心里。
文中的“我”1959年回到了祖国。这一别,便再也没见过外祖父。
在文革那个错乱的年代,身带许多海外关系的我,自然安稳不了。我20岁被发配到了山西的太行山地区的平顺农村,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农民。
6年的农民生涯,我住的是窑洞,严冬风雪侵袭,狼群野兽时常来拱门。吃的是糠窝窝榆皮面野山姜。喝的是长满了虫子的旱井水。胃溃疡、关节炎……许多病症都有了,这哪里是一个出身富裕华侨人家的小姑娘可以忍受的?我前途茫茫,海外的亲人都劝我出国。可我咬咬牙,忍受下来了,我不能放弃与背叛当初归回的祖国。我把青春中最美好的6年岁月留给了太行深山。
我记住了外祖父的希望。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我可以骄傲地对九泉之下的外祖父说,我已具有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有了这些经历,我也对外祖父的梅花之恋,有了更深的认识,读: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总结板书:
课文围绕我的外祖父,写了五件事,在他读古诗落泪和不能回国恸哭两件事中,他的爱国心,思乡情得到了直接展现。在海外,他把梅花作为祖国代表,于是我弄脏他的墨梅,他便大发脾气;我离开他回国,他却把心爱的墨梅画送给了我;上船时,还赠我一块绣血色梅花的心绢。他把深深的爱
国情怀全寄托在了梅花身上。梅花魂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魂,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