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倾听教育心得

2025/11/06心得

此篇文章倾听教育心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倾听教育心得 篇1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并为此苦恼。其实,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

记得一天中午,中央六套正播放一部电影,叫《拉丁生活》,我赶紧喊儿子:“快,小家伙,是跳拉丁舞的片子,和你有关!”

儿子这两年一直学拉丁舞,很是感兴趣,认真的看起来。

可是等电影结束,他却似心情沉重的样子,哭丧着小脸,问什么也不答话,闷闷不乐的躺在床上,不一会儿睡着了。

等快到上舞蹈课的时间,我轻声叫醒了他,为他换好衣服,他突然说:“妈妈,我不想去学跳舞了!”

“为什么?是觉得太苦太累了吗?”我暗压心中的吃惊和急切,柔声的问道。

他摇摇头,居然流下了眼泪,就是一副不想去的样子。眼看时间快到了,我内心很是着急,但一想,他从来都没有说过不去,今天一定是有原因的。就耐着性子又哄又劝,好不容易弄到学校,已是晚了。

他默默的融到队伍中,刚开始动作有些机械,好在一会就活跃了,用心的做起来。

课间时,他似乎已忘了一切,和同学们嬉笑打闹,快乐的跑来跑去,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妈妈,跳舞会死的

放学后,像平时一样,他笑着和同学老师说“再见”。这时,我才问道:“儿子,跳舞不开心吗?”

他说:“开心!”

“那你刚才怎么不想来呢?妈妈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你可以告诉妈妈了吧!”

他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妈妈,跳舞会死的,电视里的老师就死了!”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看的《拉丁生活》里有一位教舞蹈的李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教人们跳舞。儿子一定误认为跳舞会让人失去生命的。

我轻笑一声说:“傻孩子,跳舞是一项让人健康的运动,怎么会死呢?李老师本来就有病,可他太爱跳舞了,舞蹈其实是他生命延续的良药,没有舞蹈他不会快乐,所以他就是死也要跳舞,这正说明他对舞蹈的极度热爱,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跳舞是不会让人死的,李老师是因为疾病才去世的。”

儿子瞪大眼晴听完,然后如释重负的`开朗起来,他搂着我说:“妈妈,我也会热爱跳舞的,我们回家吧!”

个人心得

试想,如果我不听他的任何分辨,因为他不去跳舞就生气并训他一顿,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孩子的申请变化,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子如果不听话,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妨先听听他到底说些什么,然后给予解释、引导,再做出相应的措施,而不应该一见孩子逆反、固执、任性就拿出家长的威风发脾气,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当孩子不听话时,正是我们沟通的好时机,说明孩子有了不同的想法,或是我们的提议没有道理让他无法接受。这时我们就认真的听听孩子的话,才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内心变化,才能搞好亲子关系,拉近彼此的关系。

因此,多听听孩子的话吧!打开他心灵深处大门的钥匙就在你手中,慢慢的插入扭转,会很顺利的打开。切记:勿撞门、跺门。否则,不易修复。

倾听教育心得 篇2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表达,增进彼此之间的互信与理解。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倾听者教育培训,对于倾听的重要性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倾听是一项能力。与许多人所认为的不同,倾听不仅仅是“听取”对方的话语,而是要全神贯注地聆听、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更习惯于表达自己,独占话语权,却忽视了与他人真正的交流。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如何给予他人充分的注意力,不打断对方,不做评判性的评论,而是真正倾听他们所说的话。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沟通和关系。

其次,倾听需要用心。在培训中,老师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感受对方说话的真实目的和情感。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肯定的肢体反馈,我们可以传达给对方自己的'真诚和关注。用心倾听的人,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也能帮助对方释放压力,达到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此外,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提问。提问是倾听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意图和见解。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引导对方更详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给出更合适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培训中,我们学到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技巧,如“你能详细告诉我更多吗?”“你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能激发对方的思考,促进对话的深入。

另外,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同理心。倾听并不仅仅只是关注对方的发言,更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所表达的意思。有时候,人们会用比较模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解决问题。同时,同理心也是倾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真正理解和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和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建立更好的关系。

最后,我们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倾听的过程。倾听并不是一项技术活,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能力。在倾听过程中,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表现和效果,寻找改进的空间。我们要关注自己的问题行为,如打断对方发言、过早给出解决方案等,不断努力提高倾听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参加倾听者教育培训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通过培训,我对于倾听的重要性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倾听不仅仅是将对方的话听进耳朵,更是一种给予他人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倾听的技巧,并成为一个更好的沟通者和倾听者。

倾听教育心得 篇3

最近,我有幸读了冯卫东老师的《教育有必要从倾听开始》,读后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在很多方面还有所欠缺,学会倾听,倾听各位前辈的指导,也要学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各种意见

学会倾听,对于为人师者,是一种美德。素质教育启发式教学,早已提得很响亮,但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主导着现代的课堂教学。现实中的我们一些教师,说的太多,听的太少,对待孩子的述说,往往缺少真诚关注。更没有听完的耐心,喜欢过早的,主观臆断地,权威似的作出结论。教师的言语充斥了整个课堂教学。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整个空间。而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既是学生的悲哀,也是老师的悲哀,一个不知道尊重学生,不会聆听的老师,又怎能从心灵上赢得学生的尊重。一个不善于倾听孩子表述的老师,又怎能听到学生们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之语。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责任。

记得在一次青年教师培训上,当时校长提出,一节课年轻老师只讲15分钟,讲课时间超过15分钟的老师,就有点啰嗦。这话听起来有些极端。许多教师也不以为然,一笑而过,但仔细揣摩起来,话语中却真的包含了一种教学理念。那就是老师不要满堂灌,要学会多听学生的见解,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讲,去做,去思考。要彻底改变教师的角色,变导演为演员。和学生共同演绎一堂堂完美的乐章。变主演为配角,把学生衬托的光彩照人。

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打造师生之间那种云淡风轻的氛围,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酣畅淋漓。为此要打破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把它转变成:一日为师,终生为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关系。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其中的要义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我认为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能理解学生,不能理解学生的老师,也很难让学生理解你,理解你的教学。

教学,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事,而且在这对矛盾中,学的一方是主要的,只有学的一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的一方的知识方可发挥作用,学的一方的积极性越高,教的一方的才能就发挥的越好。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教育对象,老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是否把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否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是否能对学生的行为及时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生生,师生互动过程,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先从倾听开始,许多教育工作者,习惯了滔滔不绝的说,而不习惯与安安静静的听,习惯与严词正色的训导,而不习惯与自由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很显然,在新形势下,这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我们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朋友,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能把学生视为一架只会接受的机器,一群张开嘴巴等待喂饲的小鸭子,他们是一群有着自己头脑,有着自己的经验,有着自己个性的鲜活的人。他们对一首诗,一篇文章,都会有着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我们老师备课,讲课都要从这样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立足点,学着去倾听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尽量给每一个学生表演的机会,倾听他们的见解,鼓励他们的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定能提高学习效率。也一定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魏书生说:“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及时给予鼓励,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友好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气氛才能使得学生去思考,去创新。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在一次课堂之上,有一个调皮的学生问老师,我想发明一个放屁消声除臭器,你看行不行?下面是一片哗然,接着便是哄堂大笑,值得惊讶的是那位教师并没有大动肝火,而是心平气和地说,那你说说看,待那位同学说完后,老师说,你的想法很好,你想搞的这个发明要充分考虑人们的生理特点,不能太大,要舒适,还要便于携带。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考虑这个玩意儿能不能发明出来,有多大的可行性,实用性,但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就是那个学生的大胆奇特的想象,第二,就是那位教师的涵养,他能尊重学生,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

国外句谚语:懒惰的教师培养勤快的学生,其要义也是,老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把老师的讲台变成学生表演的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跃,鸟飞的前提是海要阔,天要高,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天空与大海,也就是为学生营造密切配合,融洽,云淡风轻,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潜能,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地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酣畅的去表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生“动”有趣。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走上了讲台,拿起了教鞭,挥起了粉笔,肩头就有了一份沉沉的责任,每节课面对四十几双求知的眼睛,更是感到自身的还有很多欠缺。但在港中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我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这里有我学生时代的老师,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如我在拜师会上所说一样,十年后,我仍然是一名学生。

倾听教育心得 篇4

开学初,教导找我找小A,说他姑姑和姑父也是小学里的老师,问是否跟初中老师有对立情绪。一听这话,很是让我吃惊。因为小A是个对老师热情的学生,见面或放学每次必定会与老师打招呼、道别,去年一学期从未发生过与他人闹矛盾的事情,而且也是认真听从老师的教育。作业完成,上课认真听讲,并且在刚进入初一时,上课是非常积极,乐于表现的。尽管他家父母有些事,没有时间照顾小A,小A却很要强,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是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怎么会过一个寒假就大变样了呢?

报到那天上午小A没有到校,倒是***妈来了。说小A躲在被窝里,不肯来上学,除非换班级。换班级?可不是小事,哪容得一个学生想换就换,那学校岂不乱了套!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怎么会不想来上学呢?带着这些疑团,我找到了小A家。他还躺在床上看电视呢,看见了我他似乎并不难为情,但至少还有些局促不安。我轻声问他为什不来学校啊,他说不想去。我说哦,那跟老师说说为什么吧。因为我知道他是个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我又说,不过我们先把电视关了,再说好吗?这样帮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谈论的话题上来。他觉得练钢笔字太累了,说自己一辈子都写不好了。哦,原来是寒假作业练字啊。他告诉我:小学五年级时,老师说他写的字不好,让他把家庭作业重写了七、八遍还是写得不好,他就开始放弃了。原来如此,可你才十四五岁怎么就是一辈子呢。孩子,我们可不能因为道路上的.挫折而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啊。我又问,不想上学吗?他马上否认,他说也不是一定要换班级,他对同学很有感情的,而且觉得赵老师很好,就是管得太多了,有些罗嗦。听了,我笑了,看样子我很老了。他说,之所以想换班级,是因为别人说我们班级是垃圾班,就想到好班里去上课。弄清了原委,我让他下午先去报到拿书。

开学后,我也没再多找他,让他继续做小组长的工作。只是在班会课时,我给全班读了些文章,如《凡事靠自己》、《从小立志》等等。另外在班里,我重点强调:不可看低自己,要有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班集体观念。他也是个聪慧的孩子,学习上没有拉下些什么,上课也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的作业我没有再说字怎么样,只是有空,我带他们练习写一两个字。英语词组的中文翻译,我开始一天让一位学生写到黑板上,他也“有意”被叫到去写。但是我觉得不用我多说,他却写得比以往更端正了。

倾听教育心得 篇5

第一段:

《倾听者教育》是一本怎样的书籍?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沟通和倾听的教育读物,是目前为止被广泛应用于倾听和沟通领域的书籍。《倾听者教育》的第五章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让我对倾听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段:

在这一章中,作者强调了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性,并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每个人都需要倾听和被倾听。有时,我们被听众中的一员所包围时,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让他们停下来,并尝试通过倾听和理解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响应。作者提供的工具和方法对于开展这种倾听和沟通过程非常关键。

第三段:

在《倾听者教育》的第五章中,作者还介绍了“反转角色法”,这是一种可以用来鼓励别人倾听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让别人听你,那么你可以试着假装你正在倾听别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沟通更加顺畅,并帮助我们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

第四段:

在阅读完本章之后,我也发现自己的很多错误和不足,因为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常常不能真正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通过阅读这一章,我开始认识到了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性,并领悟到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第五段:

《倾听者教育》这本书让我明白,倾听其实是一种温暖的表现,是一种关心和关注,也是一种展开更深层次关系的技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努力锻炼自己的倾听能力,并尝试将这个技能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此来帮助自己和他人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