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近、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学习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 “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近。“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
(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3、检查读2-4段,说故事大意,补全板书。
可能这些话你一下子不懂,总之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我们的小蜜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老师请孩子们一起读课文的2—4段。注意了,这一次我们来自由读,你想读的就站起来,如果你读完第2段不想读了听一听可以坐下来,接下来也可以加入读第4段。
想读第2段的站起来。(生读课文2-4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说)
简单地说,谁利用蜜蜂干什么?(指名说)
对呀,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了养蜂人。(补全课题:引路)“引”左边是个弓,右边是一竖。引路的.人,我们叫他为“向导”(板书:向导)
那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列宁说蜜蜂就是他的向导,谁发现了?
指名说。
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里来的。”
谁还要读?(指名3人)
真棒!这句话中有2个词,它的意思和课文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
生说:“领”、“向导”的“导”。
“领”“导”都跟引的意思差不多。有个词语叫引导,还有一个词语叫引领。愿意积累吗?(师贴)一起来读。(生读:引导、引领)
把这些词语给积累下来,我们知道了列宁呀请蜜蜂来给他引路。
三、研读课文3、4段,体悟文本内蕴。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话)读。
2.现在你们就是列宁,来,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
二四班的小列宁们,请站起来吧!
小列宁们,请跟着支老师的描述一起来走一走,做一做,好不好?(温馨提示)
师描述第3小节内容,生做动作。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怎么做)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发现什么了)他仔细观察,(你观察得真仔细,看哪,蜜蜂飞起来了,孩子们,看哪)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怎么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老朋友见面了,好久不见了,怎么做?)
3.刚才小列宁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很多很多,发现了什么?别急,继续到课文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出示道具。(花丛 园子 小房子)
生: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出示:花丛)这是你的发现。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出示:园子)这是她发现的。
还有吗?
生: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出示:小房子)你会发现。
4.发现了这么多。这样一发现,我相信孩子们你肯定能把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摆出来,我这儿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师板画),你要怎么摆园子、小房子、还有花丛。
别急,好好认真地去读书,就能摆出来了。如果还不会的抓紧时间去看书。
谁会摆?你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这是花丛里有许多的蜜蜂,花丛摆在哪儿?园子摆在哪儿?房子呢?
发现了没有?她是花丛和园子、园子和房子一样远,谁有意见?有发现吗?(生说,请他上来摆)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告诉你了,摆好了,你要告诉大家你的依据。
你说这里要远一点,为什么?(生说)
你发现了两个词:附近、旁边。师边板书边说:“附近”稍微远一点,“旁边”就刚刚好在边上。
师指板书说:这样一摆,你就明白了“附近”和“旁边”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区别。附近稍微远一点(用手势比划),旁边稍微近一点。(用手势比划)。园子还在附近,房子还在旁边。联系实际:比如:走廊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二楼会议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附近。又比如:平阳县人民医院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门口的卖衣服的服装市场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明白了吗?
5.列宁看到蜜蜂怎么想到请蜜蜂来带路的?
出示:A、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预设生:心里想,这些蜜蜂一定是养蜂人的蜜蜂
B、我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想——————(这么多的蜜蜂采了蜜,都飞到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了,这个园子很有可能就是蜜蜂的家。)
C、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有房子的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人,住着养蜂人)
(同桌练说,请2位同学说)
原来蜜蜂和养蜂人是有联系的,一联系就发现了规律。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吗?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赶快去第3段中找出来。
指名说:果然。
发现了吗?果然。结果跟他想的是一样的。
6.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话中间有几个词语和“发现”意思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赶快认认真真去读第3段,找找。你发现了吗?认真发现,静静地看书。
指名说:一边走一边看。(看)
仔细观察(观察)
只见。
师:看、观察、发现、只见意思都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小朋友真能干。会发现就是会学习。列宁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3段)
7.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读第4小节)
8.要写好“附近”这两个字,你有发现小秘密吗?(指名生说:附三部分要靠拢一点)
根据你们的发现,认认真真在田字格中把“附近”这个词写一遍。师讲评学生的字。
(展台出示)他的这两个字,哪里值得你学习的,先说。要学会欣赏别人。
谢谢你的评价。
哪里写得更好点就更棒了,谁来提点小意见。
他给你提了中肯的意见。
谢谢小朋友善意的提醒。
根据同学们的提醒,学学他的长处,改改你的短处,再写一遍“附近”。
四、识字巩固。
多好的一篇文章呀,支老师读着读着,把它读成了一首儿歌,送给聪明的你们。
(课件出示:小儿歌)
莫斯科,风景好,
朋友谈天又说笑。
养蜂人,真难(nán)找,
还好发现小向导。
附近蜜蜂回蜂巢(cháo),
跟着它们把人找。
仔细观察,勤思考,
小小问题难不了(liǎ0),
难不了!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拍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为……是因为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仔细观察)
列宁家养蜂家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a、一句一句读,想想列宁是怎样观察的?动笔把有关词句画下来。小组研究研究,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引发想象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引路》这一课。知道列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用蜜蜂做向导找到了养蜂人,如果列宁寻找的不是养蜂人,怎样才能找到呢?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4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它会给人指路吗?然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技能:
1、 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㈡过程与方法:
利用快乐识字法、自主识字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边看图边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插图指导朗读。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文,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四、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②、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③、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蜜蜂有关知识)
二、图文结合,朗读理解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理解“附近”一词的意思。(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些(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用以下句式理解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3)指导朗读。
3.讲读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默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时候?(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3)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4)列宁在观察什么呢?他是怎样观察的?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图和第二句话。
(5)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6)你们想这所房子会是谁的?为什么?
(7)只要找到小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请第三句话,这句话说明什么?
(8)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哪个词能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9)指导朗读。
4、讲读第4自然段
(1) 出示课件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读得真有感情,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在本课里,列宁的向导是谁?
(6)大家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7)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三、拓展读。
(1)课件出示有关列宁的故事、蜜蜂的知识
(2)课件出示故事:《惊弓之鸟》、《聪明的小皇帝》、《蜜蜂和蝴蝶》。
四、拓展写。
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写它或者它的某一器官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