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1
【目标预设】
1、准确认读并理解“笨笨拙拙、新鲜、尤其、沉浸、挑拣”等词语,规范书写“尤”“拣”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会抓主要事件和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的“摇花乐”,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叙事类散文:读出动“情”的事,读懂“事”中的情。
【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2、创设情境,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把学生引入课文
具体的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让作者拉近读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3、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规律,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写生字。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
【设计思路】
从文题入手,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对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从“乐”入手,让学生找关键字句,朗读再现当时场景,配以上台表演,力求与作者情感交融,感悟到了语言的魅力。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字词的教学,留足10分钟的练字时间,认真规范地写好汉字,陶冶学生性情。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雨”
1、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进入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2、质疑:“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句子回答。(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欣赏课文插图,指导朗读
3、再读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再读课题)
4、交流作者琦君的'相关创作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阅读的兴趣会更高一些。】
二、整体感知,情系“桂花雨”
1.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
笨笨拙拙撮檀香桂花卤
新鲜尤其沉浸吩咐
谢落炉烟袅袅挑拣
(1)指名读,相机正音:撮(平舌音)浸(前鼻音)袅(鼻音)
(2)理解:吩咐挑拣
“吩咐”什么意思?我和你谁吩咐谁?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你在家可以吩咐谁?用“吩咐”说一句话。
“挑拣”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捡”?选词填空:
老人从地上()起一块鹅卵石。
老人从一堆石头中()起一块鹅卵石。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需要对生字词的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一些词语,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读书的兴趣也能得到提高。】
2、整体感知课文
(1)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2)读书交流,要读得有滋有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桂花雨”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出最后一段)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在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情”是散文的灵魂。初识散文,教师必须让学生静静地听,美美地读,在读书过程中走进文本,试着学会抓主要事件把握课文内容。散文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欣赏的。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欣赏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然知道该如何去欣赏每一篇美文。】
三、精读感悟,体会“摇花乐”
过渡:“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一)自由读文,披文入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花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自由交流,循情探文
1、(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校园的桂花开了,你用几个词语来赞美赞美它:丹桂飘香,星星点点,缕缕幽香,沁人心脾同学们对桂花的感受是这么的真切,让我们沐浴着桂花雨一起去体会作者对桂花的独特感受。
二、自学课文
1、掌握两个新词。
2、自由读课文,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试着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会情感
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画出描写家乡桂花和这里桂花飘乡的句子。
2、对比理解:
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呢?
3、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我们私有的,我和母亲可以尽情地享受桂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闻花香,摇花乐,送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饼。可以说桂花已经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是母亲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在区分着桂花的香味?
四、领会表达方法
1、叙事抒情。
2、直接抒情。
五、拓展延伸
听长辈讲关于小时侯家乡生活的故事。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淳朴的情感。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验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并努力落实“双基”教学,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3.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近文本
播放桂花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教室内有缓缓流淌的桂花的香味。
1.(带来桂花)同学们,听着这轻柔的音乐,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你想起了什么?
2.作者琦君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了。(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了)她身在异乡,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生齐读。
3.学生质疑。(预设:为什么我那么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桂花雨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上面提出的问题。交流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预设:我小时候喜欢桂花的什么呢?喜欢桂花的香气;喜欢摇桂花的乐;喜欢)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1.感受桂花之“香”
(1)请同学们轻读课文1-4节,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2)交流并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组织研读。
A “可是它的香味儿真是迷人。”
实物呈现,感受香气。
指名朗读,感悟香韵。
B“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花香,交流从句中的哪些词感受到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和“桂花盛开的时候都”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桂花香气覆盖广泛。抓住“浸”字,感悟香气之浓郁。)
C“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朗读。设疑: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预估学生认识不到位,理解此话有难度,暂时搁下。)我们呆会再来解决。
(3)过渡:这是农家小院、偏僻小村庄独特的美。我们也有我们的乐事。
2.感受生活之“乐”
生读文,并在课文中画出描写“摇花乐”的语句并交流讨论,在朗读中感受生活之乐。教师视学生交流情况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的乐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引导学生抓住“老是”,“缠”,“!”,通过师生演一演、读一读等形式,加深体会“我”的迫切。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指导学生抓住“铺、抱、使劲地摇”做做读读,抓住“纷纷、都是”想想说说,抓住“喊”字读读,多层面体会我的乐。指导朗读。
家人之乐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回放媒体桂花画面,音乐、文字,诵读诗文。
○拣去铺开晒上收在和做
学生叙说桂花收获之乐。
全村人之乐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母亲送桂花给全村人的慷慨之乐,村人的受惠之乐。这就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理解“全年、整个村子、浸”该是怎样的情形?)
桂花只在金秋开放,怎么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品读“浸”字,感受桂花之香。“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3.感悟故乡“情”浓。
(1)作者长大后远走他乡,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生接)
我为什么这样做?
(2)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因为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
(3).所以作者说:我就会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中“就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讨论。
(“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四、拓展阅读,总结升华
1.作者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多媒体2出示并配乐朗诵: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呢?
2.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桂花雨
喜爱桂花
摇、收桂花怀念“摇花乐”
思念家乡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省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桂花雨》。(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就让我们感觉香香的、美美的,那么这场缤纷的桂花雨给作者琦君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我感受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觉得这场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快乐)
这是作者摇落桂花后沐浴在桂花雨之中的快乐,那么在摇花前、摇花时的快乐都体现在哪里呢?快速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一)我——摇花乐
(摇花前)
师:摇花前的快乐体现在哪里?
生: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评价:同学们,在你们心里什么事才算得上是大事呢?
可见摇桂花在我心中的分量可不轻呀!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总要缠着母亲问(引读)。想想我是在问妈妈吗?
评价:是在催妈妈,催那心里肯定是很急的。谁来催催看?
评价:这声妈喊的多有味呀,妈的心都会被你喊软的。谁再来试试?
评价:我只催了一声吗?“老是缠着”可以看出不止一遍呀。谁会缠着妈妈多催几声?
过渡:还没摇桂花,快乐已充溢我整个心胸,让我们一起体会着小琦君的这种迫切的心情来催一催妈妈吧。
那摇花时的快乐又体现在哪里呢?
(摇花时)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评价:看真切了,作者又是帮着……,又是帮着……,而且(使劲)摇呀,小琦君又帮着又帮那,这是为什么呀,不嫌累吗?
评价:想想大人们真的.要这小家伙帮忙吗?(生摇头)
即使帮忙能帮多大的忙呀!哪是帮呀,分明是自己乐得在里面搅和
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乐呼劲呀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帮作者使劲地摇这棵桂花树吧。齐读
(摇花后)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场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展示课件桂花落英缤纷的场面,引导学生想像说话),请同学们融进这场桂花雨中,把自己想像成一朵桂花,看看你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美好画面。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桂花”练习说一说。
2、交流
3、感受着这场落英缤纷的桂花雨,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手舞足蹈……)
4、作者沐浴在桂花雨中的快乐、兴奋、惊喜、温馨、浪漫岂是几个优美的词语能形容的?在这里一切言辞都显得苍白,千万种感受都包含在这一声喊里面,再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小结:摇桂花给我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至于长大后仍然难以忘怀!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对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再读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句子细细体会体会?
(二)母亲——桂花情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多有心的母亲呀,她时刻关注着天气还为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赶在下雨之前摇桂花呢?(第二自然段)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多么细心的母亲!
3、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摇桂花,摇出了母亲浓厚的乡情和无私的亲情。摇桂花对我是大事,对母亲是大事,对全家人来说也是大事。摇桂花,还能摇出什么呢?赶紧到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去找答案。
(桂花茶桂花卤糕饼)
4、整个秋天,整个村庄都沐浴在桂花香中,作者琦君说(引读)“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a、全年都能吃到桂花卤、桂花糕,香
b、晒干的桂花收在铁罐子里,香
c、桂花落在泥土里,香了整个村庄。
小结:随时能吃到用桂花做的高点,喝到用桂花泡制的桂花茶,连泥土里都藏着桂花的芳香,这怎能不是香了全年呢?齐读。
5、桂花雨,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它香了那“水晶盘”;它香了整个宅院;它香了整个村庄;它香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你是一个作家,你会?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你是一个诗人,你会?父亲就是一个诗人,此情此景让他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读读父亲随口吟诵的这首绝句。
(三)父亲——桂花诗
1、读诗句(自由读——指名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好一个“花雨缤纷入梦甜。”你欣赏了这场桂花雨,享受了摇花乐,如果你做了一个梦,梦中都梦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了甜蜜呢?拿出笔快速地把它写下来。(交流)
3、是的,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不仅落在作者心里,母亲心里,父亲心里,全村人的心里,也落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不正是一个甜蜜的梦!甜蜜得让人无法忘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四)故乡情
1、出示: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1)师: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难道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比外地的桂花香吗?
2)母亲不仅爱家乡的桂花,也爱家乡的亲人,爱家乡的一切,假如现在,我来到了母亲的身边,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2、是呀,人们常说水是故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花也是故乡的香,更何况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里藏着我们全家的快乐与幸福,对母亲来说显得就更加的“金贵”。
所以,每当我捧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总要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每当丹桂飘香,母亲凝望桂树,总是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家乡的桂花雨在母亲心中也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小结:好香的桂花雨呀!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成了
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作者琦君在《烟愁》里这样说:“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亲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作者寄情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爱。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带着这种爱再次齐读课题。
三、作业(三选一):
阅读:1、收集与桂花有关的诗句或图片;
2、读读《作文选》中同龄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乡诗、散文,如《乡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练笔:
1、听听你们的爷爷奶奶说说童年的往事,在他们的回忆里,可能没有那缤纷的花雨,但一样有难忘的快乐,把它记在你们的小练笔上;
2、写一写你儿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3、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摇花乐
母亲桂花情
父亲桂花诗
家乡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自己最爱桂花,因为桂花香气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和浓浓的乡情。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爱花之心、摇花之乐,思乡之情。
3、随文入境,想象桂花雨飘落时情景,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境入文
(课前播放抒情音乐,渲染教学气氛,课件出示作家琦君晚年潜心写作的相片和文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家琦君,走进她的---《桂花雨》
2、学生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情随境生,言由情出”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是一种有效手段,面对如此一篇浓浓脉脉的美文,我们选择了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以一曲舒缓的音乐奠定了文本学习的基调,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想象等非智力因素,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一组桂花图片,师引读课文第一小节第二、三句:看,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
2、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
3、学生交流,师小结:
【设计意图】系统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同时要考虑和照顾局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的作用。在文本学习中,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字里行间,若割裂开来,学生所得不免局限和破碎。从整篇课文出发,引导学生以全局的眼光关注文本,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以整体性思维来思考教学问题,以整体渐进的方式推进教学,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重点理解以下两句话: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抓住词语“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抓住词语“香飘十里、至少、没有不、浸”感受花香浓郁;着重理解“浸”字怎样才是“浸”,一个“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文中关于花香的描写语言丰富,如颗颗珍珠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若对这些语句一一进行分析、讲解、感悟,教学的重点就无法突出,教学难点也就无法突破了。精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只有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精心指导,学生方能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感悟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因此,此处的教学我们紧紧抓住两个重点句、四个中心词、一个关键字引导学生品悟,集中力量,突破重点。
四、乐在其中
作者的“乐”
1、桂花的香味让作者久久沉醉,但摇花更给她带来了无穷乐趣。默读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画出具体写我“摇花乐”的句子。
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我可乐了”,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我知道可以摇桂花后,为什么这么乐?(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老盼着能摇桂花,现在好不容易母亲同意了。)
4、谁也来缠着问问母亲?(指名朗读)
5、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作者的快乐?(特别起劲:帮着铺、帮着抱、使劲摇;高兴地喊起来了)
6、谁来高兴地喊一喊?
7、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8、香甜的桂花从树上飘落,如春雨轻轻洒落,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作者一同再去观赏一下那香气四溢的桂花雨,去感受作者摇桂花带来的无穷乐趣。
(师配乐范读)
9、看到了吧!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那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像什么?怎么纷纷落下的呢?
(随文练笔——交流)
父母的“乐”
1、孩子喜爱桂花,乐于在树下摇落它们,那父母是否也和他们一般喜爱桂花,乐在其中呢?从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中找找句子,体会体会。
2、组织交流:
1)母亲:怕台风打落了桂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珍视桂花,洗净双手后才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快乐地忙碌,与全家一起拣桂花、晒桂花、收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体验着收获的快乐。看来,家乡的桂花已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
2)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乐”:乐在桂花的香,乐在桂花的丰收,乐在“摇花乐”,乐在浓浓之亲情。)
全村的“乐”
1、出示语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在理解“沉浸”时,联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浸”,引导学生感悟:这里的“沉浸”不仅是指桂花的浓郁的'香气,更是桂花给全村人带来的幸福的感受。全村人不仅沉浸在桂花香里,更是沉浸在幸福的生活里。)
【设计意图】“乐”字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深入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这种“乐”是孩童无忧无虑的“摇花乐”,是大人们平凡生活的“赏花乐”,更是全村人沉浸在幸福安康的日子里的“尝花乐”,这种乐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和谐相处,水乳交融的。以“整体教学”的眼光关注文本,它们彼此依存,相互勾连。适时的课堂练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课堂教学走向真正的“有效性”。
四、思乡情浓
1、于是,成年后的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
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指名读。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怪不得,当我把从外地带回的桂花给母亲时,她会深情地说: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怪不得,当我每每忆起家乡的桂花,她会动情地说: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怪不得,即使时光流逝,母亲想起家乡院子的桂花,她还会动情地说: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5、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板书:思乡情
6、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长大后的琦君因为种种原因孤身一人离开了家乡浙江,来到了台湾。盼望回家,渴望团聚的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
7、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的人生的感慨0
8、总结:当我们长大以后,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远离家乡,在外学习工作;也许会远离国土,在异国漂泊。但我相信,你们会与琦君一样,把家乡、祖国深深地藏在心里。在回忆中品味我们的美丽人生!
【设计意图】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有感情地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更容易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受其熏陶,这样就能达到语文教学语感、乐感、情感、美感的和谐统一。此环节中对重点句“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四处诵读,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引起强烈共鸣。
五、阅读引航
介绍琦君的部分作品,并呈现内容提要,让学生到博客网站选择喜欢的一本阅读,并把读后的感受写下来。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桂花雨》的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这段时间,咱们校园里经常可以产闻到一种什么香?(板书:桂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板书:雨)。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粗知课文大意
1、用轻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这里的桂花又是怎样?
⑶为什么母亲要这么说?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⑷是呀,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闻着家乡桂花,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饼,喝着桂花的茶……桂花伴随着母亲的生活及至生命。我们不难看出,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东,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诉说她童年时的`“摇花乐”的?
⑴轻声读。
⑵指导“我”说的话,以及最快乐的那一部分:
体会“迫不及待”、“赞美”这两个词。
⑶作者为什么听到妈妈说的这话,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归整体
课文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