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2025/11/16教案

此篇文章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以及小女孩儿的悲惨命运,社会的不公,从而深刻的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不懂得生字记下来。

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概括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体会情感。

(一)浏览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小女孩一共擦亮了几次火柴?(5次)

(二)小组合作,探究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在每一次擦燃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小组汇报、交流。

(1)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预设: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

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师: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

(2)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一桌子食物)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第3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预设: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

(4)第四次擦燃火柴。

老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 (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

师:提问: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预设:从“她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

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5)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

老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师:“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预设: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

3.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师: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4.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打开书,把你认为最能打动人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仿写训练,升华情感

1.是啊,小女孩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个悲惨的故事曾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位九岁小女孩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写下

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读,体会情感。

2.如果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为她做些什么?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与小女孩来一次“心灵对话”,来仿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

3.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得都很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仍有像小女孩一样贫困的孩子等待着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怎样阅读。

2.学会交流阅读心得。

3.能借助批注梳理思路。

4.能以梗概的形式,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作品。

教学重难点

怎样阅读及交流心得能以及写好作品梗概。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名著《列那狐与猎人--真假狐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那么这位益友会给你带来哪些收获呢?换言之,你读这本书时有哪些收获让你受益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有关读书心得的问题。(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就同读一本书而言,不同的读者收获(心得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

(一)同读一本书

1.讨论你将围绕哪些话题进行交流心得体会。

总结出: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内容)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3)有没有地方让你感觉困惑,或是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时,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6)故事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学习的?

2.强调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1)上面的话题在我们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不用面面俱到,因此在阅读时,你要针对你选的话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2)可以借助批注梳理自己思路,从而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表达观点时要以所读书的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到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有说服力。

(4)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3.出示同一本书。

4.交流心得。

5.布置作业。

阅读名著《那列狐与猎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六年级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一些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小事。

技能:引导学生紧扣文题,选择一件发生在同学之间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故事,真实地写下来。

能力: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情意: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故事最精彩,最动情的地方写具体。

对策: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领悟体会。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师生聊天引入习作话题。

我们在小学里已经生活了将近六年了,六年间,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事情。这其中肯定也有许多其他同学和老师都不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你和某一位伙伴之间的秘密,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来。

二、学生进入习作状态。

学生观看例画,例画中描绘了老师不在教室里时,同学们的各种活跃的表现: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起身离位,在与同学高谈阔论,有的因看到精彩文章而哈哈大笑,有的则伏在桌子上做着美梦-------例画真实地反映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学生表现出的一个个真实的自我。

1、生回忆,搜寻一下这类故事。

2、选择你觉得最想要写出来的一件事。

3、生进入程序。

4、师生共同。

三、交流教师的“下水文”。

1、教师朗读“下水文”。

2、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给老师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老师的下水文。

修改:指出好的地方,开头能引起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夸张句用得很恰当。还是小作者有办法,对人物的表现描绘得很细腻。

不足之处:前后没有做到呼应,有些句子之间连接得不自然,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写的更具体些。

3、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必要的细节,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的'描写,都会使人觉得暗藏着勃勃生机.

修改:细节的特点在于“细”,习作是要捕捉到一个好细节是不容易的,事先必须进行仔细观察,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4、师生交流“下水文”的成败,提出修改建议。

四、习作评议和修改。

1、根据刚才对老师习作的和补充,修改各自的习作。

思考一下:着重从哪些方面来修改?

修改: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3、学生自由选择交流和帮助批改的对象。

修改:鼓励一些好学生主动地去帮助班内的差生,尽量把语句写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

(1)可以是老师。

(2)可以是你习作中的另一个主人公。

(3)可以是你认为值得信赖的朋友。

板书设计:习作2老师不在的时候

老师在时(略)

老师不在时(详)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以及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技能: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概述所读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精彩的部分。

情意:激发学生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体会文章的感情,从多个角度中选择一两个角度写己读后的感受。

对策:指导学生反复读例文,感受写读后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引导学生写出所读书本的读后感。

二、错别字(投影出示这些词语)

霭侯(诸侯)小年(少年)

做在(坐)手搞(手稿)

永往直前(勇往直前)柏年(拜年)

再帽子(摘)双体日(双休日)

检险(艰)白织灯(炽)

退锁(退缩)晃张(慌张)

那为(位)

1、学生读一读,辨别这些同音字。

2、交流,分别给它们组词。

三、文章中的句子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

1、来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他曾多次住进医院,却顽强地坚强的活了下来,它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3、后来就不见了,双休日就然还睡懒郊。

4、读了着文章,让我想到一件事。

5、大儿字捷克借蜡烛去搬捆柴,还是失败了。

6、而司马光小时候发生的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很敬佩,

交流说说这些句子存在的问题:

有些语句写的太哆嗦。

前后的语句不连贯,看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

四、

从小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读后感大多数写出了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并且能写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但有许多同学的文章语句不够通顺,前后也不能很自然的连接,个别同学的错别字较多。希望他们今后认真读课外书,写好。

五、集体修改。

1、投影出示(黄天伦)较差学生的习作。

学生读这习作,说说存在的毛病(内容空洞,错别字、病句较多,结构安排较零乱)

2、分小组讨论并修改这习作。

3、交流修改意见。

4、指名读修改后的这习作。

5、学生自由读自己的习作并加以修改。

六、板书设计:

读后感

真实感受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概括内容: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梗概。

(2)用几个词来概括的故事情节。

二、精读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1.体会丢表时作者的内心感受。

(1)自读。

(2)指名读。

(3)指。

(4)齐读。

(5)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我丢失的不只是()也不只是()而是()。

2.体会找到手表时,我感情的变化。

(1)自读大屏幕中的'句子。

(2)用成语概括这句话。

(3)谁还能用其他的词语来概括“我”此刻的心情?

(4)面对黑大哥远去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6-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第二次相遇时,“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1.感受作者和黑人大哥的第二次相遇的情景。

(1)自读。

(2)感悟。

(3)再读。

(4)句式转换。

2.体会作者受罚时的感情。

A.学习第10自然段

(1)自读

(2)老师范读。

(3)指名学生谈感受。

(4)理解:“我”的困惑、黑人大哥的遗憾分别是因为什么?

(5)老师:公德和规则的含义。

(6)读“这是公德,这是规则!”

(7)齐读第10自然段。

B.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抓住关键词,体会课文内容。

(4)质疑: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5)读: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6)齐读老奶奶的话。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理解词语:翻然醒悟。

2.自读、说说:“我”悟到了什么?

3.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黑人大哥用迂回的方式,让作者彻底的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他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四、回归全文,理解升华

板书设计

8、出色的老师

黑人学生

公德

(遵守维护)

丢表------------得表---------------受罚

我:翻然醒悟

伤心-------------高兴-----------------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