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5/11/18教案

此篇文章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

1.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出示课件4)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出示课件5)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出示课件6)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出示课件7)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8)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出示课件9)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2)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2)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出示课件18)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1.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我使用了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他们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很快地把握了内容,明白了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段解决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分段把握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把控得不够好,致使一些同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的形式相结合。

3、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2、围绕教材中提示的自学导读进行学习,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前后的联系,多角度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齐读课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字词。

预设:(全班交流)

第一行:笨笨的姿态满树的叶子

第二行: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浸在花香里

第三行:赏桂花糕饼茶叶

课件展示相关字词:

你发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你对桂花有什么新的了解?

2、简介作者。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作者琦君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女士,她是当代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课件展示图片素材“琦君介绍”。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疏通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表格,梳理内容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填写了预习表格,4人小组互相交流,把表格的内容进行完善,注意语言简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预习表格。)

4、通过表格,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见利用表格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张表格,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预设:

(1)摇桂花很快乐。

(2)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3)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喜欢桂花,小时摇桂花十分快乐,长大后依然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学生首先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进而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三)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1、通过自学我们读懂了这些内容,那么编者又为我们设定了哪些导学要求呢?

课件出示教材中自学导读的内容。

按照这样要求,默读课文,围绕摇花乐和思乡情,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行批注。提示:先画出语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预设:

我们先看“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小琦君,你又帮这个,又帮那个,你不累吗?

这么忙为什么呀?

要这么多的桂花有什么用呀?(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做糕饼。)

这么多的桂花,都是自家用吗?(不仅仅用在自家,还要送给邻居们。)

你就是母亲,台风来了,你为什么会担心呀?读出这种担心。

原来,这桂花有这么多的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糕饼。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茶叶。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呀!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指导朗读)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是喊出来的,你是说出来的,谁来喊一喊。小琦君,你为什么喊呀?

小结:作者描写得多细致呀,这一个喊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作者就是这样,通过选取自己童年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2、还有哪些语句感受到“思乡之情”的呢?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真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什么?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

(2)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琦君的一生,在她另一篇散文《家乡味》中就写到和母亲此时一样的话:“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故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3)再次出示预习表格,归纳写法。

文章看似围绕桂花写了很多的内容,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看似随意而写,主题却集中的写作特点,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

(四)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1、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带回一袋子桂花时,母亲才会无限惆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正是因为这样,当80岁的琦君在离开大陆51年之后再次回到浙江,看到那久违的桂花树,她仿佛又听见母亲在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桂花雨让作者永远难忘,在她的心中“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3、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什么?仿照“()还是故乡的()。”再写2、3句。

4、全班交流,生板书填空。

5、齐读这首小诗。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这首小诗,谁来为它起个名字?

6、这就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琦君女士,30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作品近30本,在她的笔下尽情地抒发着她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感情,被誉为“台湾文坛最闪亮的恒星”。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继续写完。

2、推荐阅读琦君《水是故乡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进一步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同学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只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同学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小朋友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烘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同学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办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办。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凄惨命运。

(3)同学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身的面子,不惜破坏自身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身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小朋友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办,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一起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发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身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身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桂花雨》,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通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通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