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25/11/20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设计说明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由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类推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例8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这个知识的增长点,然后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最后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与他人分享了学习成果,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达到会学、乐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究与交流等活动,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把已有笔算乘法的经验迁移到新知中来。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经验,引导迁移。

教学时先复习几道数学计算题,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复习题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为新课情境的引入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计算145×12,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计算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抽象的算法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发现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以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2×18=25×16=

16×12=38×20=

师: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想一想计算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师: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一方面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引入例1的数学情境,为学生独立探索估算和笔算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你们能算出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吗?(不能)缺什么条件?(不知道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1)现在要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么列式?(145×12)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呢?

生: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该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时,求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就是求12个145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估算。(出示课堂活动卡)

3.笔算。

(1)过渡: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知道145×12的积接近1500。你能想办法算出145×12的准确结果吗?请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算法,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

(3)小组交流算法。

生1:把12拆分成10+2,145×12=145×10+145×2=1740。

生2:把145拆分成100+45,145×12=100×12+45×12=1740。

(4)全班交流,集体反馈竖式计算方法。

师:先算什么?(先算145×2)

师:再算什么?(再算145×10)

师: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12=174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6070035897100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