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此篇文章《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习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你预习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习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习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铺垫。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积及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面。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巧妙的数字,有美妙的图形,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的形状,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下面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它属于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图片,这些都是什么物体?(圆柱体实物图片)

3.引出课题:像这样的物体都是圆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还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

(2)对于圆柱你想知道什么?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看看你能发现圆柱的哪些特征?

(2)自学课本,看看你都能了解到什么?

(3)交流分享,把你学到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圆柱共同学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5)质疑,怎么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预设学生回答,①测量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②把圆柱物体的盖拿下来和底面比较,③把一个底面拓画在纸上,再用另一个面和它去比较。

3.认识圆柱的高

(1)说说什么叫做圆柱的高?

(2)课件展示,什么是圆柱的高。

(3)量一量自己的圆柱物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高有无数条,所有的高都相等)

(4)介绍高在生活中的不同说法。

4.小结,说说圆柱的特征。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柱。

5.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今天学习的立体图形与以前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侧面是一个曲面)

(2)你能把他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把侧面展开,化曲为直)

(3)动手剪一剪,观察剪开后的图形是个什么形状?

(4)交流:你是怎样剪的?(课件展示)

斜着剪开:平行四边形

随意剪开:不规则图形

沿高剪开:长方形或正方形

(5)小组讨论,沿高剪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6)全班交流,(课件展示)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展开后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6.总结,对照板书说说你了解了圆柱的那些特征。

三、课堂检测

1.填空

⑴圆柱是由()个面围成的图形。

⑵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⑶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⑷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也可能会得到一个正方形,这时圆柱底面的周长等于圆柱的()。

2.判断

⑴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⑵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⑶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3.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单位:cm)?

四、拓展延伸

1.你能用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吗?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把长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长方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3.你会画一个圆柱的立体图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按照本教科书第153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底面(圆形)2个大小相等

侧面(曲面)沿高展开长方形长=底面周长,宽原=高

正方形底面周长=高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视频自主学习,初步认识了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开展讨论与研究,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丰富对圆柱的表象,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3、运用圆柱的基本特征,灵活解决问题。

4、经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系统。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组成部分以及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对知识系统的自主构建。 教学策略:前测摸查、任务驱动、知识系统建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平板学习电脑、圆规、尺子、剪刀、透明胶带、长方形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课堂前测,了解学情

师:在课前观看了教学视频,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掌握的情况如何呢?让我们通过课前测试检查一下。

(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登录网络课堂完成前测题)

课前测试:

⑴ 圆柱有()个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⑵以下对于圆柱底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个圆

B、两个正方形

C、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D、两个大小不等的圆

⑶圆柱的侧面是一个()。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以上都不对

⑷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叫做高。

A、线段

B、距离

C、直线

D、虚线

⑸ 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A、1号图形

B、2号图形

C、3号图形

D、以上都不是圆柱

⑹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哪个转出来的形状是圆柱?

A、1号图形

B、2号图形

C、3号图形

D、4号图形

⑺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A、1号图形

B、2号图形

C、3号图形

D、以上都是

系统自动进行批改与正误情况的统计,老师根据前测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在下一环节中重点组织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圆柱的掌握情况。]

二、多样化任务,突破难点

1、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自学以及完成刚才的测试题,你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存在什么疑问吗?你希望和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研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所需开展深入学习)

2、师:请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圆柱。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进行板书,把各部分名称以及关键的特征记下。 (在描述、板书过程中,基本巩固并解决前测第1~5题中所涉及的圆柱特征。)

3、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与联系,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布置不同的研究任务。

任务一:利用圆柱学具展开分析、讨论

圆柱的侧面可以转化为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哪些平面图形?是怎样转化的?侧

2 面转化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重点区分:平面与曲面、不同剪法得到不同的展开情况)

任务二:研究圆柱侧面展开所得的长方形与底面圆之间的联系

学生可先进行猜想,怎样的长方形和圆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柱。再通过计算分析数据,利用软件进行验证。

任务三:利用一张长方形卡纸得到一个圆柱(可以使用必要的工具进行剪拼) 四人小组合作,先进行思考与讨论,确定了操作方案后动手制作,集体汇报。(重点分析不同操作利用的`是圆柱哪方面的特征。)

参考方案:

①卷起来,以一边为底面周长,另一边为高;

②以一边为轴旋转;

③剪出两个相同的圆以及合适的长方形;

④剪出若干个相同的圆叠放起来。

(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同方案的设计全面涉及了圆柱的各部分联系与基本特征,老师发挥好指导、调控的作用,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前测存在问题,布置多样化任务,以主题研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以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归纳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模型的建构。

三、思维碰撞,协作建构

先让任务三的同学进行汇报,关键要分析所设计的方案使用了什么知识作为依据,原来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汇报过程中,突出关键的知识点。对所发现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另外两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让他们通过汇报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各研究小组通过汇报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别人的问题,不断完善对圆柱的认识,对知识系统进行协作建构。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分析、理解、推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课内测试,系统建构

通过以下两个层次的测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圆柱基本特征的系统建构。

测试一:以习题的形式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⑴、下面的物体中,外形是圆柱的是()。

A、一元硬币

B、粉笔

C、数学课本

D、乒乓球

⑵、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剪开后,可以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A、高

B、底面半径

C、底面直径

D、底面周长

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可能是()。

A、三角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长方形

⑷、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时,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的比是()。

A、π :4

B、4 :π

C、1 :π

D、1 :2π

⑸、下面哪种规格的圆能与图中的长方形组成一个圆柱?

A、圆A

B、圆B

C、圆C

D、以上都不是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是否还要对某方面的知识点或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测试二:制作思维导图,自主建构知识系统。

学生独立制图后进行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系统建构两个层次的测试,渗透了整体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巩固对圆柱的相关特征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五、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环节?为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交流学习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的交流,分享学习的收获,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板书:

圆柱的认识

沿着一条高剪开

展开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优】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1、复习(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揭示课题。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探索圆柱的特征。

1、引出研究问题。

出示教学挂图:(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图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圆柱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的圆柱。

在咱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①观察研究圆柱。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圆柱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②指名汇报交流。(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圆柱有无数条高。)

③认识圆柱的高。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④小结: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4、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1)猜想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关系。

①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②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3)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化成了平面,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5)同桌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6)师生再次演示圆柱的展开情况。

【设计意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1)明确小组合作要求。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请你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

(1)小组合作交流。

(2)各组汇报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有两种制作方法)

(3)各小组相互欣赏制作的圆柱。

(4)小结。

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设计意图】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练习二第1题:下面各图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柱?请指出来。

2、练习二第2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出来。

3、教材第11页做一做:指出下面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4、练习二第3题: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使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小黑板出示)

提示语1:墙壁;2:平静的湖面;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一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师:关于这两部分的知识,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圆柱,看看,摸摸,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

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能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

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和底面的夹角多少度了吗?

生:师出示相关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三、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

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懂得吗?

四、解释与应用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学生通过板书,进一步领会和掌握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