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此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决定因素纬度的差异(首先)

草长莺飞经度的差异(第二个)空间因素主

高下差异(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时间因素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3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诗歌中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现象,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仿写诗歌。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2、字词检测

搬家 蚂蚁 逗点 编队

嵌 砍倒 年轮 鱼鳞

圆圈 山脉 省略号

汪洋一片 妙不可言 勤于思考

指名读词,纠正字音。全班齐读。

二、自主学文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首诗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

课文的第1节和第9节为总写。

出示1、9小节内容:指名朗读,请同学们在这两节中找一找“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体会关键词:妙不可言

3、体味诗歌内容

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味一下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1)小组合作,出示自学提示:

A、在2—8小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B、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大自然现象的奇妙。

学生了解较少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可做以重点学习,其他小节可简略处理。

(补充“三叶虫”的资料: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4、体味诗歌写法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不仅现象奇妙,更离不开作者语言的“妙”。

(1)同桌互助,出示学习提示:

你觉得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与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比喻、拟人的手法。

(3)对比体会

A、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蝌蚪在水中游泳,全身都是黑色。

B、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现象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

比较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好在哪里?加深体会。

三、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交流搜集的谚语。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谚语,做简单解释。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争当小诗人

结合老师和同学们说的谚语,以及你平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仿照2——8节,写一节诗歌。

3、学生交流范读

四、拓展阅读

出示课外阅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思考:你从这首诗中又读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3、交流汇报

五、总结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我们了解了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可是平时我们却忽略了大自然为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勤于思考才能发现)

六、布置作业

你能读懂春天的语言吗?其实春天来临的时候,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就是春天的语言。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拓展阅读《春天在哪里》,做简单批注,你都读懂了春天的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