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23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

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

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

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

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

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9个词语。

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

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通过给同学们出一个之前他们不理解的词语来引入新课,然后和他们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让同学们通过PPT看到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四季的变化,把同学们带入到教材中,并且让同学们自己小组内思考有什么形容季节的词语,随后全班一起讨论。最后练习正确的使用钢笔,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小朋友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小朋友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老实的表示。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同学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协助他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俺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同学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同学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同学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小朋友,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同学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同学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同学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小朋友,理解小朋友,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小朋友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小朋友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竞赛。

【反思】

《灰雀》一文中,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及原因,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钻石吗?想看吗?今天呀,老师带来了几张世界上最名贵的钻石图片,咱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出示课件)

2、解说:这钻石呀,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象征着高贵、纯洁与永恒。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钻石有关,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出示课件)

二、新授

(一)、入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教室配乐深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出示课件)

2、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水)

(二)、透过神奇,体会变化,感受“爱”

1、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的水罐发生了怎样的神奇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示课件)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应的句子。

3、教师贴相应的水罐图:空水罐——满水罐——银的——金的——钻石——水流——星星。

4、分组读。

5、一个普通的水罐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真神奇!那空水罐怎么会装满水呢?快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指名回答。

(2)出示句子课件。

(3)问:小姑娘为谁找水?(母亲)她为什么要为妈妈找水?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妈妈的爱)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孝顺)小姑娘找到水了吗?(没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哪儿也找不到)此时的小姑娘已经非常累了,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导朗读。(“哪儿”要读出着急,“睡着了”要轻些,不能吵醒她)

(4)我想请女同学读读。

6、当小姑娘得到水后,心情怎样?你从书上的哪句话可以看出?

(1)指名回答。

(2)出示句子课件(小姑娘喜出望外······跑去)

(3)“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你们有喜出望外的时候吗?说一说。谁来读读(指名读)。

(4)尽管小姑娘也想喝水,但她还是先想到谁?(母亲)从这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什么?(对母亲的爱)让我们带着惊喜与对母亲的爱齐读这句话吧!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同学们,正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才使空水罐变成了满水罐呀。

7、那木水罐为什么变成银水罐呢?你又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呢?

(1)指名回答。

(2)出示句子课件。(小姑娘往········欢喜起来)

(3)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却把水给了谁?(小狗)小狗是动物呀,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小动物的爱)

小结:小姑娘不仅爱母亲,也爱小动物。因此木水罐变成了银的。

(4)想想,喝到水的小狗会对小姑娘说什么呢?(感谢的话)学生自由说,文中还有一处描写小狗的,快去找找。

(5)指名回答,并出示课件。

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这时小狗又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哀求的.话)

(6)现在咱们男生和女生比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

8、银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到书上去找找吧。

(1)学生回答,师出示课件。

(2)母亲把水让给了谁?(小姑娘)她为什么要让给小姑娘?(对小姑娘的爱,也就是母爱。)

(3)生病的母亲会怎样将话呢?谁来读读?(指导朗读,适时表扬)

(4)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这伟大的、深深的母爱吧!齐读。

小结: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正因为这样,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9、那小姑娘喝道水了吗?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

(1)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这时·····过路人)

(2)小姑娘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变红)

(3)谁来读读小姑娘焦渴的样子?指导朗读,男生读

(4)就在这样焦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把水递给了谁?(过路人)她为什么要给过路人?你体会到了什么?(对陌生人的爱)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有爱心)

小结:是呀,正因为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使一个奇迹又发生了。一个什么奇迹呢?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让我们大声齐读这个奇迹吧。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在焦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想到的是(),是(),是(),却唯独忘了(),因为她有一颗()。(板书:画)这广博、无私的爱心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代表爱心的七颗钻石又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课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也叫北斗七星,愿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童话中的爱心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进入“爱心故事大家谈”聊天室,说说你生边的爱心故事吧。评价适时表扬。

2、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一首《爱的奉献》送给你们。(出示课件)

3、教师总结: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课件出示“爱心小超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板书:秋天)

2、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在建国以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

3、齐读课题。

4、过渡:那么,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呢?

二、初读课文。

1、拼读生字表内的生字,注意字音、字形。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

huang bi xi lǚ yinhui jǘ jiang zi jin

北大荒 一碧如洗 几缕 映照 银灰 橘黄 绛 紫 锦缎

tou yang wen jia pang zhen

透明 (荡漾) 波纹 热闹非凡 豆荚 脸庞 榛树

ran shao ling

燃 烧 金黄 山岭

(2)学生自由拼读。

(3)指名读,齐读。

3、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放课文录音,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3)检查读。

4、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北大荒的.秋天怎样?课文用哪句话来概括?

齐读第六自然段。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北大荒秋天的美的?

(2)全文共6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景色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学习第一节。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先学第5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思: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物产丰富的?

3、交流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甸甸等词。

4、练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记忆生字。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碧紫燃。

3、师范写,生描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内容简析:

这是一组儿童诗,由《天和海》《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三首组成。三首诗都是写大海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这组诗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音像资料,让学生对大海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纹、潮”等8个生字,会写“纹、映”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深入理解全诗,了解大海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大海的美,激发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关于大海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科时:

3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不同情景下海浪的声音,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声音,并表达自己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师指名学生介绍大海的样子,并由此引出课题(板书:大海的歌)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一起跟着作者到海边走

好吗?

(揭示课题,板书:大海的歌)

3、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4、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从本课三首诗中,各了解到了大海的哪些特点。

5、小组讨论。

6、指名回答,随机指导。

《天和海》写了大海神奇的蓝色。《海上的风》写微风吹动大海时荡起的无数浪花;大海还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吹狂风时,大海会掀起滔天的巨浪,发出巨大的吼声。《大海睡了》写了深夜里,倒映着月亮和星星的大海平静极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不同情景下海浪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读疏理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认识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只要能很好地记住生字,就给予肯定。

4、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波纹映照熟睡仰头翻滚

奔腾琴师奏出渔帆玉镜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6、沉入文本,还原词语,从而理解词3.重点指导书写:“仰”字中间没有横,?“琴”字下方没有“点,翻、滚、腾、睡”笔画多应写紧凑点。

7、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8、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9、指名朗读每首诗,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0、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三、细读质疑

1、细读课文

(1)自由读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2)在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下打上重点号,仔细体会,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或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与同学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提问。

2、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3、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4、小组汇报、感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

四、精读解惑

1、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同学们,人是有喜怒哀乐的,当你高兴的时候,说话的语气是欢快的;当你生气、愤怒的时候,说话的语气却是恶狠狠的、可怕的,对吗?其实,大海也有喜怒哀乐,你相信吗?只要你用心读读课文,细心体会一下,它就会告诉你了。)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自由朗读。

3、说说自己在朗读中想象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尝试用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4、小组互读,相互评议。

5、全班归纳,教师随机指导反复朗读。

(读《天和海》时读出欢快的语调,第一小节四个“蓝色”要重读,读出作者对大海神奇的蓝色的喜欢;第三小节要读出惊讶的语气,读出作者梦幻般的联想。读《海上的风》时第一小节应读出轻柔欢乐的`语调,第四小节则语调激烈高昂,读出大海磅礴的气势。读《大海睡了》时应用缓慢、轻柔的语气,读出大海的宁静。)

6、配乐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使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并通过细致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从而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

五、品读感悟

1、再次品读诗《海上的风》。

2、大海不仅有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美丽的贝壳、欢快飞翔的海鸥,海底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正等待着同学们学好本领,去探索,去发掘呢!(边播放大海景物的录像边总结。)

设计意图:增进学生对大海的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形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

六、广读积累

1、仿照《海上的风》写一节诗。

2、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读书的基础上仿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天和海--美丽

大海的歌海上的风--热烈

大海睡了--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