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24教案

此篇文章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自学文言文字词,找出说明的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 薄báo、 唇chún、 和huò、 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 韵yùn、 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XX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语文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谈谈我的梦想》是小语人教版第九册教材积累运用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我采用“创设交际情境,努力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增加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说清自己的梦境与梦想,做到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流利、引人入胜;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梦境与梦想,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有关成功人物的事例、图片、资料、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老师说几个谜你们猜猜。(依次说出“朋、丛、秋、梦”的谜面让学生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从猜谜活动中引出本课所学,必然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有趣)

二、给“梦”找朋友(在学生给“梦”组词中相机板书“梦境、梦想”)

(这一环节既拓展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又暗示本节课交际的主话题,可谓一箭双雕。)

过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经常伴随我们左右,让我们梦中有喜、梦中有忧、梦中有笑、梦中有泪。今天一大早,XX同学就神神秘秘地跑来告诉我,他昨晚又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想知道他的梦境吗?

三、畅谈梦境

1、指名配乐说梦境。(要求学生(板书):认真听,仔细想)

2、谈谈你听后的感受,评议说得好坏。(板书;说清楚,说流利)

3、听了XX的梦,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迫切想说说自己的梦境了吧?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做过的梦,把你最想说的一个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吧!(提示要求:说者说清楚、流利,听者仔细听、认真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评出最佳说梦者和评梦员,推荐最佳说梦者在班上说。)

4、学生在小组内说梦境,评梦境。

5、各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说梦境,评出班上的最佳说梦者,评梦员。

(通过一学生的示范介绍既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又为学生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梦境起借鉴作用。同时,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

四、议论真梦。

过渡:谢谢同学们用精彩的语言告诉了老师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梦。哲人说“人生如歌,人生如梦”,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也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梦想。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瞄瞄我们周围的人们为了圆心中的这个梦。他们付出汗水,付出心血,最终让梦想成真。

1、出示有关梦想成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欣赏。

让十二亿中国人民吃得饱——科学家袁隆平的梦想

让中国获得奥运会跨栏金牌——刘翔的梦想

让每一个学生成材——老师的梦想

2、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梦想成真的事例。

3、讨论:为什么这些人会梦想成真?

(通过了解名人和身边的人梦想成真的事例,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懂得梦想得实现,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过渡:是啊,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伴随着音乐,放飞一下我们人生的梦想吧!

五、放飞梦想

1、学生伴随音乐梦想未来。

2、学生当小记者互相采访自己喜欢的同学的梦想。

(在音乐的情境中放飞梦想,通过扮演小记者采访同学,学生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景,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中进行对话,阐述自己的梦想,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六、小结

一个拥有梦想的民族是一个强盛不衰的民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是一个无坚不摧的人,让我们为自己拥有梦想喝彩。出示:(齐读)

梦想

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亡

生命就象鸟儿折了翅膀

再也不能飞翔

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丧

生命就象贫瘠的荒野

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

(通过诗歌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激发为之奋斗的欲望。)

七、课外拓展。

1、动手做做:为自己设计一张梦想卡,激励、警示自己。

2、快乐作文:写《我的梦想》或《-------------的梦》。

(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设计梦想卡和写下自己的梦境或梦想凸现了口语交际的语言表达功能,强化了口语交际的实用功效。)

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通过比较了解“桥”一课小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 《泪光中的感动》

齐读—师生读---男女生合作读—互换角色读—挑战背诵

二、导课,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桥》这篇小小说。齐读课题

三、研读细节,感受洪水的凶猛。

1、接下来请欣赏一个视频。

师:凶猛的洪水,能摧毁村庄,吞没农田和人们的生命,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发生在《桥》这篇课文,请大家回想一下文中是怎样描写洪水来临时的景象。

出示课件

句子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句子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句子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句子四: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句子五: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2、出示课件对比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老舍《骆驼祥子》

3、《桥》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让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急迫、紧张)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的具体,也可以写得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

4、出示课件(这就是本文写作特点之一:

1、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2、运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

2、运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

四、品读人物

1、师: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慌不择途寻找逃生之路,是谁给了他们一线生机?男生:老支书是谁指引他们从死亡谷迈向生命桥呢?女生老支书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

2、出示自学提示,请用“——”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乡民们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生汇报、评价老汉根据汇报指名读句子)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4、分享汇报。

5、师:这位老汉,这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

6、出示课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好党员,读——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7、出示课件:师生承接读:

师:在那样的情况下老汉镇定自若地说: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在那样的情况下老汉斩钉截铁地说: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在那样的情况下老汉不容商量地喊: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在那样的情况下老汉沙哑地喊话: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8、出示课件:情景对读

9、出示课件:重点词强调读

10、出示课件:男女生读

11、出示课件:升华读

师:普天下哪个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女?请你用朗读把小伙子推上桥读请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读——请竭尽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读----

12、师:一切都晚了,儿子被洪水无情地冲走了,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

13、出示课件:观看照片

14、师:(音乐响起)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出示课件:

总结写作特点二

巧设悬念,结尾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是小小说的又一特点。

五、读写联动

小练笔:

1、如果你就是这位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老太太,你会对逝去的亲人说些什么呢?

提示:“老伴啊,我来看你来了,同时捎来了乡亲们对你说的话__________,你听到了吗?”

“儿子啊,虽然你走了,但是_________________ ”

2、20xx年中央电视台要举办“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评选,请为老支书写一份申报材料。

六、拓展小诗

《天亮了》

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这些生字词你掌握了吗?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理解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二)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一)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1、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他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咬。)(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理解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三)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五)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八)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九)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六、总结全文。

(一)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二)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三)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七、拓展延伸。

(一)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