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祖国河山”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多样化的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本次习作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并且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在介绍美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有选择地描写景物,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并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重点)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
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本组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
《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
①方位顺序。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榕树的大、枝叶茂盛)
(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
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
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
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
美丽的小河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每个季节里,小河岸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①
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
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⑤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出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蜂(蜜密)脚(印映)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
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以后,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2.一位植物学家按一定的原理将各种花种在一起,制成了花的时钟,并根据花的开放来判断时间,他的这种做法奇妙吗?你想不想知道这位植物学家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制作的这个花钟呢?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来一起揭示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型。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b.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C.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第一段: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了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 薇 睡 莲
万瘦菊 烟草花
月光花 昙 花
议一议: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
赏一赏: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毛毛虫的故事》是一篇富于想象,寓意深远的童话故事。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在识字教学中,因为这8个生字比较简单,所以更多的侧重于自主识字,并汇报各自记字的方法。
二、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内容时,一方面以毛毛虫情感的变化为主线,穿插理解词语的方法。如理解“羡慕”一词,学会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大惊小怪”学生似懂非懂,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瓢虫,入情入境地读,会读了,意思自然就懂了。另一方面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利用多种形式并逐次提高要求,从而让每名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在诵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昆”、“笨”二字。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毛毛虫内心情感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蝴蝶图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书后拼音自己学习。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昆”、“笨”二字。强调“昆”字的结构、笔顺。
4、指读生字带出的词,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纠正易错字读音。
说一说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找出最能表达毛毛虫心情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的意思。
3、体会毛毛虫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毛毛虫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伤心)
2、通过读文理解,毛毛虫伤心的原因是:
小瓢虫大‘惊小怪地叫;
大伙各种各样的议论
3、通过创设情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惊小怪”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会有哪些议论,体会毛毛虫难堪的处境。
5、齐读瓢虫妈妈的话。
六、教师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设教学情境,在阅读中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
3、教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理解小英获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孩子们,今天有客人来听课,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示欢迎呢?
2、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你们紧张吗?不过,王老师有点儿紧张,我很想听到同学们给我的掌声。
3 、谢谢同学们的支持。有你们的支持,你们的鼓励,有你们做坚强的后盾,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上课!
二、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个女孩名字叫小英,她是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前几天老师还收到了她给我写的一封信呢。想看看吗?我把信中的一段话出示出来(课件出示来信内容)指名读。
2、读了这封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英吗?
3、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共同走进课文中,感受一下掌声的神奇力量。(板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2、读好了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幻灯片:落lào下、残疾、情况、镇定、情绪、讲述、鼓励、犹豫、忧郁)指名读,读得对的,大家就跟他读一读,错的就帮他改一改。(生读)老师提醒:这里有一个多音字“落”,它有三个读音(出示课件):在这里读:lào。表示留下。
3、词语我们读准了,谁愿意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里,将你的朗读送给在坐的老师和同学?(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掌声的力量真是神奇,让一个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在没有得到掌声前的小英和得到掌声后的小英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用笔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没有得到掌声的小英是什么样的?哪组汇报
(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A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B因为小英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所以她会有很多活动不能参加。
C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心里会想什么?
D你认为小英还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自卑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齐读这句话(课件)
哪组再来汇报,没有得到掌声的小英是什么样的.?
(2)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小英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她自己独特的想法。现在,你们都做一次小英,我是你的知心朋友,愿意把知心话告诉我吗?
B同学们,小英想上台吗?可是,面对老师的安排,她又不敢违抗,她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了,这就叫——(犹豫)
通过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体会了小英的心理活动。
自由读这两句话,读出英子的痛苦自卑无奈。指名读
3、最后,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小英走的每一步就像他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生:掌声)
4、哪组来汇报一下得到掌声之后的小英又是什么样的?
A小英得到几次掌声?我们先看第一次掌声,这掌声令小英感到惊奇,这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让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鼓励和支持)
B假如此时小英就站在你面前,请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吧。
C正是由于大家的掌声,小英才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大家的掌声,让我们听到了小英那标准而生动的普通话。所以当她讲完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了——生接读:经久不息的掌声。
D“经久不息的掌声”是什么样的掌声呢?(生:很长时间。)这次掌声代表什么?
E当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英子激动万分,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她会说些什么呢?
F这篇课文抓住小英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小英的心情,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外貌、语言、神态等来体现人的心情。
G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取得成绩的时候,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是否也需要掌声呢?那么说一说,你还在什么时候需要掌声?
5。还有哪写的是小英得到掌声后的变化?(生说)小英还会做什么?
6、看,小英已经从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板书:活泼 可爱开朗,快乐 自信)
7、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此时此刻,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呢?
五、总结升华,拓展练习
1、是啊!是掌声改变了小英的一生,小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小英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物理与数学,高二那年,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奖大赛。后来,她被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
——————————摘自董保纲《掌声》原文
2、这就是掌声的无穷力量。(视频 掌声的含义)
3、掌声已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它是一种鼓励、支持、赞扬,更是一种关爱。
六、作业
从小英的来信中老师看到了英子脸上写满了两个字──自信。相信大家也有很多话想和小英说。让我们给他写封回信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