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9-21页中的知识。
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继续带领学生利用熟悉的日用品——镜子,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平面镜能成像及概念。通过“实际照镜子”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照镜子所产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陌生,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关注到照镜子背后隐藏的关于光的反射的科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本课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正是重点所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性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规律。
2.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意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教学重点:发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镜子(两块)、小蜡烛、印有反字的纸、印有双层五角星的纸、充电手电。
教学方法: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小组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这一课时,学生人手一面镜子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准备。这些材料学生容易准备,所以以学生准备为主。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游戏和实验。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游戏探究”和“小组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进行归纳,并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反光现象的一些规律:如光线是可逆的、物体的像与原物体左右相反、正立、对称等。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游戏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多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问它是谁,只有你知道。”(谜底:镜子)。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伙伴,关于镜子,你了解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看来同学们平时不光照镜子,还了解了一些镜子中的小常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照镜子,了解镜子中更多的奥秘。(板书课题)(课件出示)
二、自主观察,合作交流:
(一)了解“像”及“平面镜”概念:
师:同学们,在你面前就有一把小镜子,请你快速拿起它照一照,你在镜子中会看到什么呢?(学生做)
生:会看到自己。你们在镜子里都看见自己了吗?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就是你的像。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镜子一样能照出自己的像呢?请大家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在什么地方上看出了物体的像?
生:湖面、地砖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类似平面镜一样能看出物体像的物体吗?
生:衣柜面、地板、不锈钢盆底、饭盒等。
师:你觉得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人们把表面是平的、光滑、不透明的的镜子称为平面镜。(板书)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做光的反射游戏。
师:在平面镜里我们看到了物体的像,那么平面镜为什么会成像呢?让我们一起来用平面镜做个小游戏吧。请你将镜子平放在桌面上,将手电光照在上面,有何发现?
2、学生做光的反射实验。
3、讨论:在天花板上看到手电筒的光亮说明了什么?(镜子能反射光。)平面镜是怎样反射光的呢?(出示光路图课件)
4、师小结(课件出示):当光线照射到镜子等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时也会被弹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板书)
镜子等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但是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
5、师: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课件出示闪光的玻璃幕墙和皎洁的月光
6、刚才我们了解了平面镜不仅能反射光,还能成像。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那么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师:(出示一面镜子)看,老师这儿有一面小镜子,现在我们就用它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们该怎样玩呢?请看游戏要求。
游戏一:(玩一面镜子)小组合作玩。
师:请看观察要求:只用一面镜子(课件出示)
1、“你能看见我,我也能看见你”吗?这说明了什么?
2、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3、高举起镜子,你从镜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师:在照镜子的这些活动中,请小组间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师:刚才我们是用一面镜子来玩,发现了镜中像和实际物体的左右相反。如果用两面镜子来玩,又有什么新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袋中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游戏二:(玩两面镜子)请你将两面镜子立着摆放,再试着改变两面镜子间的角度,看小蜡烛在镜中能成几个像?什么时候成像最多?
三、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游戏一:你看见我,我也看见你,说明【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出示):
镜子里像的左右和实际物体的左右相反。你们看的都是这样吗?(课件出示)像与物体除了左右相反,还有什么特点?(对称、正立。)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说明镜子能帮助我们扩大观看范围。
游戏二:我们会发现镜中出现许多不同个数蜡烛的像。而且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这说明镜子间发生了多次反射(互相映照)的结果。
拓展活动一:用镜子。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实际物体左右相反。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现在老师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请看我有一段文字怎么也读不通顺,你能借助什么工具,想什么办法帮老师像平常一样读出文中的字呢?为什么这样做能读通顺?(这一现象说明了像和实际物体的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拓展活动二:让笔在五角星的间隙里行走。师:看,老师手里还有一张双线条的五角星纸,你能照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吗,你发现什么?(看着镜中图像,大脑很难正确指挥笔的行走方向,说明镜中像与实际物体画法是相反的,所以不好控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了解了平面镜的哪些奥秘。(平面镜能成像,还能反射光。)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比较特别的镜子。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有趣的现象。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开花,如郁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开花,如昙花;
3.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猫头鹰.蝙蝠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体会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白天开花容易看见,但晚上开花是不容易见的。你有没有晚上起来看过昙花.丝瓜等植物开花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白天开花的植物,很少见过夜里开花的植物,这们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和从小养成仔细观察。]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4.多媒体展示:猫.蛾.狗.公鸡.蜜蜂.蝙蝠.刺猬.猫头鹰等,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3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过程与方法: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下面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他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学生自由发言)(修改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是的,动物们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而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食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动物们都会吃一些怎样的食物。(板书食物)
3、同学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里有哪几种动物?你们能不能把这几种动物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
预设:蝉螳螂
黄雀
4、让学生将这种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读一读,得出正确写法。为了方便记忆,编了顺口溜“食物进了谁的嘴就把箭头指向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谁被谁吃
(1)出示蔷薇花丛中的生物图片。
(2)生说生物的名称,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
(3)师:它们的食物关系像一个个什么连在一起?(链环),那我们叫它?(食物链)
(4)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食物链。
(5)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板书:食物链)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产者/消费者。
(6)阅读书本12页,说说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列举有哪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说明理由。
(7)生观察上面几条食物链并上台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思考:从上面这几条食物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暗示:起点、结束)
(8)生汇报交流,小结:大多数的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课件播放图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稻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稻苗蝗虫青蛙蛇鹰生产者:稻苗消费者:蝗虫、青蛙、蛇、鹰
2、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水稻田里的动植物(水稻、稻螟虫、蝗虫、小鸟、蛇、老鹰、青蛙、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小组讨论,拿出实验记录单并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食物链,比比哪组画的全。
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画箭头了。
(3)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4)生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有什么发现?(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像网)
(5)这个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引导: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6)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板书:食物网)
3、拓展活动
(1)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那到底它们的联系有多紧密呢?(课件出示:草原图)这幅图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们之间有食物关系吗?
学生回答。
师: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断了其中一环,会对大自然造成什么后果呢?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总结;你们的讨论很具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这说明了食物链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学生交流讨论。
(三)总结巩固,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网或在信息库中查找害虫的天敌,从而设计防治方案,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
1、蔬菜大棚内生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
2、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会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
(修改说明: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起点)凶猛肉食动物(结束)
树汁、蝉、螳螂、黄雀、鹰、老鼠、蛇、生产者、消费者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经过多次反思和总结,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引出食物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阅读资料: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进行了修改,改成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来达到科学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情感 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 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a. 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 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黄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都长有一张嘴。嘴有什么用?(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几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2)出示幻灯,小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铁丝插住,直接烧。闻气味。
②提问: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用火烧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这告诉我们什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能闻到这样的气味。
(补充)留下的碳状物是盐类,食物中的盐是多种的。
(4)检验脂肪。
①像刚才那样消毒。
②放在白纸上压,留下什么?
③比较油迹像水迹一样吗?
④小结:用手压,油会留花白纸上,这和水不同,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脂肪的存在。
(5)检验淀粉。
①淀粉实验,试管内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观察。
②汇报
(6)小结: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检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你能再说说方法吗?
(7)综合应用。
谈话:老师在盘子中准备了很多食物,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步骤方法去检验它们的营养成分。
学生检验。
3、营养卫生教育
(1)(出示幻灯)根据幻灯,根据你刚才的实验,告诉老师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
(2)你能谈谈你平时吃饭的情况?
(3)另外还要注意吃饭要适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