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挑山工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联系实际
教具:小黑板
学具:字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精讲点拨。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2
一、上课的几点预设的目标
1感知挑山工的辛苦
2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
二、重点的处理
主要是对“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中的"随处"二字展开。
三、设计流程
1、课前下发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来研读课文。
2、出示幻灯片以谈话引入:来谈谈你对泰山的认识。
泰山为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至尊,他的文化底蕴的相关认识。孔子和杜甫的诗句。
3、泰山的这些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的国内外游客,但如果你从泰山回来,你还会讲起另一道独特的景观。
导语:这些景观,你在泰山上是随处可见的。你看:(出示课文中的第一段文字中有关于挑山工的描述。)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这些人我们把他称之为:挑山工
4、出示课题:挑山工
①预设:你从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预设评价:不错,能在这么短短的文字中读出这些真了不起
真行啊,你读书有一套
角度比较新,向你学习
能否再思考一下,你的原意很好,不过语言组织欠缺。
你读得很不错。
过渡语:刚才在这么一小段文章,就有这么多的感悟,如果细细读整篇课文的话,肯定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5、课文熟悉:
下面自由学习课文,按照以前的贯例进行。
可以在原地,也可以换位。前提是不能影响别人或别组的学习。
要求:把你刚才想到的,领悟到的读懂的东西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想读,也可以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夫。
几种可能:
①学生通过课外的预习,已经初步把课文读下来
②估计已经有部分学生已经能把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概括出来
③对于挑山工那种精神的敬佩
④给合相关资料说泰山之高,挑山工之苦。
⑤解答一些问题比如是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会先到达山顶。
评价预设:真不愧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啊理解的透彻
对于你的课外预习的课文的那种勤奋,真佩服
你有一手。读得好,说得也好。
6、引入课文最后一段:
导语;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了这么多的感触,而本文作者冯骥才游览了泰山之后,有感而发,画了一幅画(出示文字):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①齐读
②个别读
③你读了之后,看到了什么
④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⑤个别读
⑥导语:在现实中,这位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每天这样来来回回,而且他走的路程比游人要长一倍,但他却比游人要快到达山顶。我想同学们这个答案肯定是有了,但老师想看看同学们能够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来解答呢,考考你的表达能力?
(给学生两分钟的组织。)
7、理解“随处”
导语:在这高得似乎见不到顶的泰山上,这些挑山工们,长年累月地挑着货物在山道上走着,在泰山上随处可见。你看(回读最后一段的文字)
分解“随处”:
① 泰山上最险的紧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②在比较平坦的慢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③在名人的磨崖石刻旁,你看到了:
④在清澈的小溪旁,你看到了:
⑤在接近山顶山道上你看到了:
在泰山的任何一个地方,随处都可见到这种情景(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再次回归读)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8、理解任何时候的“随处”
① 在春节刚过时,我们去泰山游玩看到了:
②第一声蛙鸣来临时,在泰山上我们看到:
③在第一片落叶飘下时,泰山的山道上,我们看到了:
9、想象片段写话训练
还会在什么时候,这些挑山工们会出现我们眼前呢,又是怎么样出现的'呢?请跟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或者自己想象写上几句话。
幻灯片提示:
当落叶洒满山道时,当烈日暴晒的正午,当山脚桃花开得正艳时,当天空下起小雨时,当那一声声雁去时,当…………
拿起笔,把你脑子中所想到的时节挑山工在干什么都写下来吧。
10、学生反馈读自己写的文字
11、总结:
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劲儿往前走,作者冯骥才先生受到启发画了这幅画,一直挂在书桌前不曾换掉,你知道为什么不肯换掉呢?
根据提示材料出示
1981年写《挑山工》时,冯先生39岁,是从事专业创作的第5个年头。冯先生说:“将近20年,换了三种 职业。这好比是职业“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必然会牢记不忘”;“一个人的爱好,往往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冯先生出生于1942年,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然而,运动时,因胸骨损伤,他结束了他喜爱的运动员生涯。“经过了一番情绪波动”,我们看到了做画师的冯先生。而《义和拳》的成功,又使他成为了一个专业作家,他就是这样完成职业的“三级跳”。冯先生一直有他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胸无成竹的快乐》一文中,冯先生的一位朋友见他伏案作画时说,凡事不能两全,不如“弃文从画”算了。而冯先生觉得写作是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他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为何弃文从画?文,他所欲也,画,亦他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两全其美也。所以,在冯先生的心中始终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挑山工那样地脚踏实地,执着地攀登着。 冯骥才先生曾经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他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体会时说:“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随便说一二点就行了。)
现在这幅画,冯先生把他送给了泰安市永久保存了。
结束语:挑山工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前走着,给泰山增加了一道风景,也给泰山增加了一个人文内涵。让我们一起随着挑山工去山顶看看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读)
四、板书(略)
五、试教后一些感言:
首先要感谢的是五年级组的王玲玲和庄笑萍老师,是他们从期中考试前开始留课一直留到5月20日给我试教。
我的试教也挺有趣的,第一次试教是关起门来磨课的,在五年5班,和学生进行最真实的对话,那一次知道了许多,改进了许多,比如最后几段的原先是没有材料的,但学生理解不够深透。后来在五年8班上的时候,提前下发了材料,当作是预习的材料。效果比之前有好,不过又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该自由读时却变成了齐读,耗费了许多时间。xxx老师和xxx老师分别给我提出了意见。
第三稿在结尾处作了一些变更:因为根据资料,冯先生的那一幅画,《挑山工》已经被人们提升为一种文化内涵,也被许多人诚认了。所以借助杜甫的诗句来结尾以提升泰山的文化内涵,也让学生对于本文的思想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在是一个口号似的一句中心思想。
六、需要交待的几句话:
1、几次试教和本次研讨中,生字没作处理。我觉得上课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加上生字,一个个环节下来,把这个整体连贯性打破了。
2、采取横断面似的截取一点,把冯先生到泰山上的一些都给去了。因为时间有限。
3、关于有些学生已经深知了的东西,读已经读不出新意,或则已经回答过的问题,目标处理中,我进行了转移。比如模仿电视台的记者提问那一段。
4、因为准备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中间有许多思路断了。没能接得上。
5、就在素质提升工程中,四小培训听课时,那一位老师上《挑山工》时,记笔记时我好像记下了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但随着那笔记本的上交,思路没能回忆得起来,成为了遗憾。
6、请老师们指导。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挑重物,而且看似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构想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教学时应有意识的联系例话中讲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挑山工的精神,理解挑山工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什么画挑山工的画,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学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去。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去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喜欢跟读哪一自然段就跟读哪一自然段。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互相质疑。
饱览 题句 诵读 包蕴 意味深长 腾云驾雾 心悦诚服 攀谈 不解之谜 哲理
三、师生合作学习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挑山工的'样子,谁愿意读一读,让同学们加深对挑山工的印象。
2、读完这一自然段后,同学们对挑山工有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认识: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3)挑山工登山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
(4)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的路线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描写挑山工?请你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时间却并不多。)
(2)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奇怪?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设计
1、自己回家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体会感情。
2、想一想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板书设计
特点:折尺形路线
4、挑山工
奇怪:路程长一倍,时间却不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
1、分组练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登山的途中,作者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3次)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山下、回马岭陡直的山道边、半山腰的五松亭)
(3)这几次相遇都有什么共同点?(开始“我们”超过他,后来发现他走在前面,到达相遇点。)
(4)作者为什么和挑山工攀谈?(为解开心中的不解之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一段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遍朗读。)
(5)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做回答。)
(6)为什么要画它?(引导学生谈精神: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2、学生互相质疑,教师点拨。
三、联系实际谈感想,练习口语交际能力。
1、学了这一课后,你最深的感想是什么?
2、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3、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听吗?
四、教师评价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评价。
2、希望同学们回家把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1、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2、预习第五课。
板书设计
负荷重
特点 路程长 生疑
速度快 |
4、挑山工 相遇——攀谈——解疑
|
画画 ———— 明理
课后小记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字,畅谈感受,理解课文的主题。这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段落,借助图片和视频,了解挑山工行走的方式;二是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就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理解深刻的哲理。
二、教学背景材料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向着目标,一个劲地走,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走在前面。这篇课文条理清晰,以“生疑——解疑——启示”的顺序安排材料,文风朴实,含义深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练习给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练习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挑山工讲的一段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是否理解了这段话,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这篇课文的标尺。因此,这段话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会做简单的批注,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通过本课的教学,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进而读懂课文的方法。这一学法主要体现在课文重点段的教学中。
说教法:
根据优化教学结构的原则,我安排了五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第一环节: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课本105页插图,并告诉他们这是老师送的礼物,引起学生思考,为结课作铺垫。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悟出哲理。
这一环节采用从图入手的方法,让学生快速找到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挑山工,质疑引入新课的教学。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1、抓住“生疑”,理解挑山工和游人登山路线有什么不同,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挑山工“折尺形”路线的优点。
2、理解挑山工说的含义深刻的一段话的意思。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3~6自然段叙述“我”和挑山工几次相遇的部分,内容浅显易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迅速默读,勾画出写相遇地点的词语,再采取引读的方法,了解几次相遇的情形。这样,就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下了比较充足的时间,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在理解挑山工的话时,采取了“自由读书体会——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再次讨论交流——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有感情朗读”这样的教学顺序,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贯穿其中。另外,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也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3、解决“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三环节:回归图画,激发奋进。
这一环节与开课相照应,形成回环。教师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学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鼓励学生也像作者一样把它挂在自己的书桌前,用以激励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个环节:读写结合,为画题诗。
通过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五环节:再次质疑,总结收获。
课前准备:
课件出示本文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相关视频。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重点段落(5、7自然段)。
2、给插图题词或题诗。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的事实,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四、教学过程
1、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送同学们一件礼物,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本105页插图。(学生回答这是21课的插图)老师为什么送这个礼物呢?等我们学习完课文再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挑山工》(学生齐读课题)你们看这幅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预设答案:
挑山工的样子: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挑山工: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挑山工很辛苦;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山道: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过渡: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第七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七自然段,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指导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预设:介绍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读时稍微停顿;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应该是吃力的,不会很快。所以“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应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
追问: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什么? (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自由读文;全班齐读第七段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一直挂?不曾换?“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设计意图:知道破折号的作用,知识积累。引导学生质疑,抓住文章重点,走进课文】
(3)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为了膝头的`(承重),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②(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4)大家对这段内容有疑问吗?
预设: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①理解折尺形路线,出示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在黑板画出挑山工和游人不同的登山路线。
②播放视频(挑山工登山的视频)
③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有什么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什么困难?(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视频理解明白挑山工登山的方式、特点,体会到登山的困难,为更好地理解话中哲理打下基础】
(5)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预设: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从中读出山路的遥远,挑山工的辛苦!表达了对挑山工的同情、敬佩之情。
2、品读课文,悟出哲理
(1)导入:同学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游人慢吧?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哪一段表达出来了?(课文第4段说了这个问题。)
指名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2)这个疑问是怎么解开的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想一想:“我”和这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把相遇的地点勾画下来。(4次相遇:山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课件演示四次相遇的地点)每次相遇的情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地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
(3)挑山工有什么近道吗?(没有,生找到5段,幻灯出示第5段挑山工的话)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学生在“游人”后可能写: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后面写:踩实、一个劲、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教师指导学生把板书换成比较精炼的语句:“高兴怎么就怎么”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可以不要;“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可以换成“坚持不懈”……
(4)学生思考: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
(5)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板书:一个劲儿
追问:“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或者相反的的时候?
预设: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出示练习:当游人在,挑山工一个劲儿。
当游人在,挑山工一个劲儿。
当游人在,挑山工一个劲儿。
(6)挑山工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向着一个目标不停地走,这就是一个劲儿。就是在这条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挑山工挑着重担一个劲地往山顶登攀,他们只是偶尔地走一两天吗?
学生找到句子“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真是坚持不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知道的向着目标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及事。
预设: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
袁隆平从19xx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在研究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挑山工的精神】
(7)再读挑山工的话听了他的话让我心悦诚服,山民朴素的话语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引导理解“哲理”:(学生可以讲字典中的)你想一想什么是哲理?(对工作、学习、生活有指导性的道理)
预设: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件事;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做事要心中有目标,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扎扎实实;为了达到目标,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做事要有目标,要有坚强的意志;做事要朝着明确的目标,永不停步向上攀登等等。
小结:是啊!从泰山山脚到极顶主峰玉皇顶有1524米高,挑山工的肩上担着近百斤的重物,须走台阶6600道!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怎能达到目的?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道理】
(8)作者虽然没有具体写出哲理的含义,但作者通过什么来表达的呢?(回来画了一幅画。)
3、回归图画,激发奋进。
出示这幅画:这也是老师上课开始送给大家的画,再来看看画上画了什么?
出示第七自然段:(配字的画,师引齐读“从泰山回来……我需要它。”)
[教学反思:借“形”(彩图及文字)悟“神”(写作目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过渡:作者需要那幅画,今天,老师也想问问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交流讨论:指名发言:
预设:因为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我需要挑山工的坚持精神;我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我需要挑山工坚强的意志。;我需要挑山工说的哲理。
总结:我需要挑山工的为达目标而努力攀登的精神。
[教学反思: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等各种形式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在文中最后一句补写:我也需要它,因为。”的形式,启发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现在明白老师送给你们这幅画的原因了吧。
4、读写结合,为画题诗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请同学们给书上的插图题词或题诗
预设: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面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
5、再次质疑,总结收获
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还有什么疑问?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写人的文章《木笛》《在炮兵阵地上》《深山风雪路》;此文通过写人说得到的启示,与以前学的不一样。)
结束语:
泰山不仅山美景美人更美,作者用这幅画在明示一个做事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牢记挑山工的话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扬帆远航吧。
6、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搜集做事情向着目标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板书设计: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远近走得快
目标随便
步步踩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看、玩、闹
快坚持不懈慢
五、谈一谈本课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较为直观、简洁,既揭示了课文叙述的条理,又展示了挑山工登山的路线与游人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深刻的哲理。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写结合有实效。首先使学生理解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体会到登山的困难,接着阅读重点段落——挑山工的话,揭开“不解之谜”,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最后学生为插图题词题诗,读写结合时效性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全文的学习以学生的读书、批注为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感受主题,学习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内容。
七、教学效果评价
这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联系生活实际中理解,在讨论中和题诗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在质疑解疑中学会学习,在谈收获体会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信。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 相遇地点 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
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
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为什么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我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有关挑山工说的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细品,从而悟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最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 “它”指的是什么?通过联系上文,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异同,从而明白作者其实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 精神。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6
挑山工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挑山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