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够独立认识17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3.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理解词语意思。例如:一筹莫展、无地自容、嫣然等。
重难点
能够在阅读中识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比赛,小组对抗等形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走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上一节字词检测课。我们已经预习了,小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组长按照预习要求检测,组长记录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2.汇报交流,师生解决问题:
强调:邀---遨
蓬---篷
二、读写检测,强化巩固。
1.检测认识的字。
同桌互考认读,开火车读,赛读。强调黍shǔ字,cán蚕字
2.交流自选词句,练习用给的词语说话:一筹莫展、凄风苦雨、
3.听写生字:指名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听写,其余同学在本上听写。
艾蒿珊瑚联合筹集杰出颤动挪威邀请
至于桑树皆是缘分蓬松饮酒腊肉社会
听写完毕集体订正,老师指导易错的字,同桌互相批改。
三、综合检测,学以致用。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曼黍圃萧嫣
2.听写:
邀请缘分蓬松筹集颤动挪威社会
3.写词语:ABB式:空荡荡
补充词语:一()莫()头()眼()
()()长夜风()雨()
凄()苦()()()自容
4.我能写:仿照《修鞋姑娘》一课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写片断进行练笔。(任选一项)
5.小组间互相批改,老师点拨,讲解,评出优胜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文化传统,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什么是诚信呢?就是互相忠诚、互相信赖。其实不单是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它,就是与动物交往也需要如此。下面先请欣赏一组配乐的画面:百花盛开,百鸟争鸣。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也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平添了多少情趣!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和情趣。尤其在有些作家的眼里鸟岂止是人类的朋友,简直就是疼爱有加的儿女。不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曾经是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珍珠鸟》。 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课前预习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找出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展示交流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垂蔓、葱茏、啄着、撞得、嚓嚓、较远、扒开、趴在、颤动、好熟、呷呷嘴
“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3.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四、反馈检测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字注音
巢chao 蔓 man 驳bo 瞅瞅chou 雏儿chur
啄zhuo 呷呷xia 睑jian 眸mou
3、画出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五、板书设计
7 珍珠鸟
怕人 不怕人
信赖
美好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划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从这些举动中,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找出在“我”的举动下鸟儿的反应。
5、文章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又有什么特点?
二、导入
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曾以他的笔触流泻下了一时的感受,还记得是什么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1.检查自学情况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3、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多强呀!
(2)“屋里飞”:
自由读,指名读。
(3)“喝茶水”:
它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有了很大变化。看来大家越来越了解它了,它先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感受,它真是一只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的小鸟。
(4)“啄笔尖”:同桌合作朗读这一段。
(5)“肩头睡”:
(冯骥才先生的话:“我的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我还是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冯骥才将呵护小鸟看得比写作更重要)
指名读本段。
四、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赏读文章,思考:
1、文章开头为何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任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文做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文章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又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这种结尾特点叫做卒章见志。)
3、既然人与动物尚能如此,那我们人与人要创造这种境界应该如何?
(要点:彼此尊重 真诚相待 相互信赖)
(二)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1、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因为是“我”精细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五、反馈检测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7.珍珠鸟
大鸟信赖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课后反思:
教学《珍珠鸟》一课,我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朗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朗读,学生分组赏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教学建议
批驳论证的方法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喉”等六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教具准备录音机 磁带
预习题纲:
1、搜集有关壮族的风俗民情等资料。
2、读课文三遍。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②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③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或语句多读一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
2、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3、全班同学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汇报初学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新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巩固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成语
⑴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
⑵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3、感受背书的乐趣,能主动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背课文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4、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1)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5、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理解重点词句。
板书设计:
4、背课文
第一次:背简单的课文有趣
第二次:朱自请的《匆匆》激励
第三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熟能生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