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此篇文章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篇1
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许多人谈起,他们大都面色凝重,说读得非常压抑。《人间失格》主人公叫叶藏,其实他就是太宰先生的化身。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与叶藏融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于叶藏的独白。他说:“这是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叶藏一生是逐渐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太宰治在完成作品的同年,携他的爱慕者自杀,二人以生命完成了怯懦者的深度。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底沉了一颗大石头,很想大哭一场。难过已经到了嗓子眼上,涩涩的在喉咙里,使任何声音喑哑。我想,叶藏,他是个被上帝放逐的人,也是被自己放逐的人,他极不自由,被自己禁锢着。他对人类本身的未知性的恐惧与排斥,引发了他的荒诞与颓废,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取悦他人。他逃避自己,不停地伪装自己来取悦他人,而他人的存在更衬托了他的悲剧——他再怎么取悦他人,扮演着可悲的小丑,但最终也只剩下自己孤独一人。一个取悦他人的人,在取悦之中阅尽了人性,他的对于人的阅读,形成了一个怯懦者的深度。
叶藏经常想,自己究竟有没有必要活着,活着又怎么活?他这样的追问,已经违背了天赋人权的义理。他不是在叩问人生意义,他只不过是丧失自我的人格罢了。(丧失自我或许已经无法称其为人了吧?)加缪说,你反抗啊,别逃避别自杀,你反抗啊。可叶藏不会,他只会因循苟且,继续演戏,怯懦而软弱——用习惯伎俩去讨好别人,以此感受自己的存在,他是一个影子一样的存在,是一个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的胆小鬼。他是一个“极好的演员”,同时带着不想被人发现的可耻的天性。他矛盾且复杂,好像“活着”对他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小事,在他敏感细小的神经上成了一件要花费很大很大力气的事。正是这种敏感的性格,使他充分感受他人,感受社会,却完全丧失自己,最终只能选择死亡。
可是读这样卑怯的书,我居然心里得到了安慰。我想,原来遭受心灵困苦的人不止我一人。但我又有一种恐惧,那种内心世界被剖析的恐惧。叶藏问:难道相信别人也有罪吗?难道纯真无暇的信任是罪恶之源吗?在良子被人玷污后,叶藏心中的痛苦愈加深重,认为自己是“罪恶的集合体”,“不该再奢望骑着自行车去欣赏绿叶掩映的瀑布了”,活着,似乎成了叶藏的罪恶之源。二次大战后,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些极为善良的人,担负着人类的罪行,他们善良,甚至善良近于怯懦。
太宰治先生在这个“怪人”和“这个神一般的好孩子”中重现了自己生的困惑与爱的无能。或许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格调,认为它只是矫情的呻吟病语,不知所云。更有人认为这本书充满了负能量与压抑。我想,太宰治先生落笔时绝不是想让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悲哀,而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这样。”不要悲哀,要活下去。叶藏说“一切都会过去”。想要在人的世界里好好地活下去,那种不能实现的焦虑和那种认认真真活下去的渴望,才是他的本质。
坂口安吾在《致郁》里说:“活着,是最重要的事,可偏偏这简单的话,又最难理解。其实也不是懂与不懂的问题,生或死,是没有说得清楚的'。况且,选择死亡的话,只需要从人间消失,其他什么也不用,多么简单,可试着生存,试着去解决问题,就要一直战斗下去,无论何时,都可以选择死亡,所以不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还是不要做了。” 坂口安吾说得太平淡,太容易,他没有抵达怯懦者的深度。我想到的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其实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死的过程,人只要还未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叶藏丧失了自我。丢弃了做人的资格,在“向死”的过程中选择了提前亡故。虽然我在《人间失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还未及叶藏的悲哀,我只是带着他认认真真活着的渴望,向死而生。
读完第一遍,接着又读了第二遍,心里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混合着一种灵魂被透析、被表达的共鸣,以及意识到这种共鸣的羞耻与无力。有人问我,这本书好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我来说,这绝不是一本好看或不好看的书。
看到书评中有人写道:“在那些立于洪荒之上,观百川灌河的人的眼里,每一条小溪流的喧闹是不是显得愚蠢而又徒劳;那些敏感聪明、善于体察人心的人,是不是习惯演戏时,感受着悲哀与自怜。”我想,这种悲凉与自怜正映在人间的每一个叶藏的影子上。
我的苍白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波涛,但我永远难以忘怀怯懦者的深度,以及从深渊里散发的冷静的气息。在每一个孤独彷徨的日子里,我将带着太宰治先生的慰藉,向死而生。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篇2
刚开始看前言对三张照片的描述时,感到十分诡异和惊悚,差点没继续看下去,但是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继续看完了全书,而且是一口气看完的。
为什么书名叫《人间失格》?用书后老板娘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不行,人变成这样就不行了”。原来所谓的“人间失格”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一个人能活到失去做人的资格该是有多么堕落。主人公业藏不但从小欺骗自己和他人,生活中处处迎合,活得疲惫不堪,而且对人充满恐惧,不能和人正常交流沟通,独立生活。长大后不但酗酒,还染上毒瘾,和女人关系混乱,与废人无异。也许作者真的是有精神疾病,这也许是悲剧的根源。业藏也是知道自己做人的失败,所以三番五次地想自杀,就像作者简介里说的那样,“最后终于成功了”。
另一个令我好奇的地方是,既然作者太宰治是那么一个失败的,无可救药的废人,那么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受欢迎,那么成功,而且还获奖了呢?也许是他从自己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正常的人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公正的.批判,也许是他从初中开始就想当作家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记得有个说法,说是拥有平庸的人生的作家写不出伟大的作品,也许太宰治也是以身试法,将自己的人生剖析给众人看吧。
后来看一些评论,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说是“如果心情不太明朗就换个时间再看《人间失格》吧”。然而,已经将它看完的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抑郁,只有一种了解了另外一种人生的感觉。如果有关于此书的更深入的分析也希望能看一看。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篇3
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发现他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书中写的是一个人从小就努力的去讨好别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毁灭,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实在书中的一些情节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生活。
虽然书中写的叶藏过的是充满可耻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这本书中承载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与思想,书中的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浅薄,又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步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
其实我认为叶藏的一些做法虽然让他走向毁灭,但是他的做法却不是无缘无故,而是为了迎合,为了更好的去和别人相处,虽然“人们”都在说要做好自己,无关别人,但是谁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别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们”所不认同的事的时候,应该错的不是他,而是整个世界。
在最后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篇4
这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的是从1971年到1984年阿廖沙的生活经历,这时候,主人公阿廖沙的家境十分贫寒,一日三餐都不可以保证,这时候,阿廖沙就与母亲一起上山采野果卖了钱去糊口,他年轻时当过绘图师的学徒,还当过一艘船上的洗碗工,甚至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过交道,这便给他带来了丰富了许多阅历,再加上他年幼十分热爱读书,他便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一个坚强的人,永远不被恶劣的环境所屈服,长大后便离开了故乡。《在人间》这本书不仅写了当时阶层人民的心理和习惯,更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那身残志不残的品格,那与生存环境抗争的勇气。
《在人间》不仅是高尔基当时的自传,还是带有文学色彩的当时的x历史,反映了x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其中高尔基就是当时被压迫的阶级劳动人民的代表,饱经了风霜。就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创造出了一些上进而自强的人,高尔基就是其中之一。
“我必须把自己改变一下,要不然我便会毁灭……”在那种阴郁的秋天,那种不但见不
到太阳,甚至感觉不到太阳,连太阳都忘记了的日子里,我常常有机会徘徊在森林中,迷失
了道路,走到没有人径的地方,我已倦于寻找,但仍咬紧着牙齿,顺着茂丛、枯枝、沼泽地
滑溜的草墩,向前直跑。终有一天会走出一条路的。“我就决定照这样干。这年秋天,我怀着也许可以设法上学读书的希望,出发到喀山去了。”
这几段是《在人间》最后一章写的阿廖沙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不被环境而畏惧,立志报效祖国,成为社会的栋梁,前往喀山去读书学习了。
文中的阿廖沙有着许多美好的品质,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放弃,而是用着大无畏的进取精神一直不懈地努力勇敢地奋斗下去,虽然他的家庭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他勇敢地与外界环境抗争,取得了丰硕的硕果。
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高尔基的品质,虽然他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环境,衣食不保,却有着一颗向上的心,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惜一切,克服了种种困难,到了喀山去读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一样要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想到放弃,要努力,不到黄河不死心,想着目标奋力拼搏,这样才能完成我们的美好理想。我们现在生活得和谐美满,不想当时的x战乱,所以我们更是要克服困难。想想,这一些芝麻大的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比起高尔基的童年,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不是更应该珍惜现在有的美好生活吗?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篇5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书,忽然,我看书的时候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间》这本书。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
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 篇6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害怕自己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不想成为那个不一样的人从而畏手畏脚,掩饰自己真正的想法,拒绝表达,假装合群假装和所有人都一样。
文中的女主角确实是一个大众理解层次很不同甚至是很奇怪的人,她是一个三十几岁在便利店里当兼职十几年的人,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共情能力的.人,她也难以理解他人选择拥有亲密关系或家庭甚至是养育下一代的决定。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她与周围人社会认同感来源的不同,文中的大多数周边的人都将他们的社会认同满足感依赖于社交和亲密关系(也就是拥有很多朋友或是拥有另一半家庭孩子等等)但是女主的满足感来自于便利店里的这份工作,便利店这个特殊的地方是她能完全实现个人价值和感受被需要的地方也是她自己坚守的舒适区,所以她压根就没有那么想要去经营上述普世的满足感来源。所以她没有男朋友,几乎没有好朋友,也没有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因为和太多人看起来不同,别人也觉得她就是说不上来的奇怪,”究竟是什么奇怪好像也说不清,大概就是跟我们太不一样了吧。”
能真正做好真实的自己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至于自己到底”正不正常”这个问题,还是不要操心了,放心交给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