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此篇文章读《人生》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人生》有感 篇1
路遥,原名王卫国,在1982年写下了《人生》。我盼望了好久,才从朱老师手上接过来。
翻开书,才读了几行就已爱不释手了。高加林是一名教师,但由于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要去当老师,所以高加林就下岗了。为此他很生气,却毫无还手之力。我也很生气,因为高明楼是仗着霸气和关系下了加林的。刘巧珍是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和姐姐一样是个文盲。她对高加林是一片痴情,所以无论马栓怎样讨好,她都不愿意见面。
巧珍喜欢跟着加林。一次,高加林去河里游泳,巧珍给了他一个香瓜。他不想吃,还讨厌她,因为巧珍的姐姐嫁给了高明楼的大儿子。高加林家里没有钱了,母亲蒸了一锅白馍让他去卖,他没有勇气叫卖,所以一个也没卖掉。是巧珍帮他卖了馍,还给他买了包烟,并对他说愿意和他过一辈子,加林也同意了。此时,我真为他们高兴。
当我读到马占胜给加林找了份好工作——记者时,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高加林可以有城里户口,有更好的发展;难过的是巧珍见不到加林了。高加林在城里有个叫黄亚萍的同学,亚萍很喜欢他。高加林一听说可以去南京有更好的发展,就果断的离开了巧珍。我为巧珍而感到憎恨,因为高加林为了前途而背叛了她。但巧珍却说自己配不上加林。
很快,高加林是靠关系找工作的被抖了出来,他没了户口,没了工作,和黄亚萍断绝了关系,回到了农村,但一切都晚了,巧珍已经和马栓结婚了!我觉得高加林没有把握住机会,他错过了巧珍,错过了好生活。
《人生》这本书告诉了我:人生的路很漫长,一个小选择可以让人痛苦一时,也可以让人痛苦一世。我们要把握住机会,见好就收,不做盲目的选择。
读《人生》有感 篇2
当我阅读这本书从季羡林老先生千万字的著作中筛选出这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的想法及成长经历 书中,看似是先生在教育我们,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对下一代的关心与鼓励。他把自己成长、学习的全部经验无私地奉献给了每一位读者,使读者获益匪浅。
当读完这《人生感悟》这不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我们的导师对年轻人的教诲,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老人的声容笑貌好像浮现在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将永久地刻在读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这本书有“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尤其是我们现在是一名教师,作为一位教育者,我深深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学习的有很多方面,这需要本身的不断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才能及时的充电,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无形当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我的同时也能给孩子们把这本书的知识亮点分享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也能从中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对我感悟最深的、启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他一共写了3篇“论人生”,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洞察着人生的意义与美好。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还有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从这些朴实、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先生的气质与人品。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要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要想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就要有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体,链子也就无法组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体现。季老先生虽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于老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仍然笔耕不辍,他想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下一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无私和博大,也从中《感悟人生》。
读《人生》有感 篇3
前不久,我利用闲暇时间读完《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一个人拥有理想才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理想能使我们射放出迷人的光彩;理想可使我们尝到成功地喜悦。
书中介绍了许多名人、伟人为目标而奋斗,为理想而追求的感人的故事。也许最后完成梦想就这么简单,但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谁又能不断磨炼自我、挑战自我呢?是像张海迪一样为“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多做些事情。既然我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的目标而奋斗。”;是像邓亚萍为“玩命训练,为国争光。”;是像吴大观“航空救国”的'梦想而追求?还是像年仅12岁的何宇轩一样为“长大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家”的理想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预示着祖国的期望,而未来就把握在我们的手上。是的,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正处在人生的金色时光,我们就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我又一次被“钢琴小王子”何宇轩震撼了,和我同一般的年龄,虽然他失去了光明,整天与黑暗作伴,但他却用他的琴声博得了世界的喝彩,能够说,一位盲人,练琴所花时间要比正常人多几倍,所花的精力比正常人也消耗的更多。同样的年龄,我为何不能像他一样向理想一步步迈进呢?何况我身体健全,我在心中也定下了决心。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喜爱的人民教师。理想似一盏明灯,点亮我们人生的道路;理想似一艘航船,载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理想似一枝神奇的笔,等待我们普写一篇篇锦秀文章!
读《人生》有感 篇4
我的太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身体健康,语言幽默。二十年前是老科协的局级干部。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记录了一本《人生记述》送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让我们从他的经历多了解一些那个年代的面貌。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这本书,书里面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有《照蝲蛄》、《放风筝》、《母亲纳的鞋底》、《第一次坐飞机》、、、、、、但最令我感慨的一则故事,是《老照片凝固的记忆》。这则故事讲述的`是太爷在十四岁时的遭遇。那时他的家里非常贫穷,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给当时驻扎在本溪煤铁公司的日本鬼子当童工。每天上下班携带的劳工票上需要贴照片,于是由该公司劳务科给新入厂的工人拍照片。太爷爷的书上说:那时的照相机很原始,一只木箱上蒙着黒红两色的布,有长脚支架。他和其他人轮流站立在铁丝网墙下拍照,每个被拍照的人,胸前挂着一个编号的小牌子,活像临刑前的囚犯。在太爷爷给日本鬼子当童工的那段日子里,经常要受日本鬼子的打骂,哪里有脏活.累活他就要到哪里去干,饭不给吃饱,衣不给穿暖,日本鬼子从来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待,尤其是对待童工,非常凶狠,经常“摔柔道”(即从背后把人从头顶上摔下去),摔得你爬不起来,他们却在一边哈哈大笑。有的时候嫌你活干的不好,还捆起来罚跪一天。后来,由于忍受不了日本鬼子的虐待。加上过度劳累,太爷爷累病了,被辞退了。七十多年过去了,太爷爷还留着那张破旧的老照片,他说,这张老照片要让我们后人永远也不要忘记那个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人们过着怎样艰辛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血泪史。太爷爷的一篇篇小故事提醒着我们这代人,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靠多少前辈和先烈用生命好汗水换来的。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读《人生》有感 篇5
我是在初次听我的语文老师介绍路遥先生的《人生》之后,便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说不定我读了之后也会有所进步呢,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了阅读... ...
每个人都有一段遥远而又漫长路要走。而这就是人生。《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先前是一位民办教师,但因学校减员,被一位叫三星的人顶替了。此后,他沮丧了一段时间。中途,遇见了死对头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因机缘巧合在一起。
这时,高加林意识到还能找到工作,放弃当农民。给叔父写了一封信,长期在外从军的叔父知道后,回信说会一段时间后回去。
过了许久,叔父回来后,给高加林找了一份工作。可好日子不长,有了工作,领导说他走后门,把他工作给辞了。和黄亚萍要远走高飞。当他听说被自己抛弃的巧珍和别人结婚了,跑回了村,伤心欲绝。 之后,一位老汉对他说民办教师有希望时,他十分感恩德顺老汉。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
人生的道路虽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很遥远,有时失去的东西还可以拿回。
命运若不公,不给你想要的,那就改变命运或人生,总能得到一些回报。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一直努力,为人生的目标而奋斗!
读《人生》有感 篇6
一个没手没脚、没有左眼的人;一个从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挣扎着爬回来的人;一个整日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一点一滴学会了生活自理的人;一个领着社员填沟造地、引水拉电,干了25年村支书的人;一个一天学没上,愣是用了7年的时间,写出一本长篇自传体小说的人……写到这,也许你会问:“这是真的吗?这个人是不是超人呢?”我告诉你:“他并不是超人,这个人就是——朱彦夫。”这是一位记者采访朱彦夫后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令我最感动的就是朱彦夫练习使勺子的情景。
“吃饭最难的'是使勺子。勺子滑,夹不住,掉到床上,可以用嘴叼,如果掉到地上就麻烦了,得床上床下地爬。好不容易饱紧勺子,够着嘴了,勺子早翻过来了……更糟的是,他胳膊的断处,一碰就痛,越痛越得多磨多练。朱彦夫整天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看到这,我真佩服朱彦夫,“他本来可以留在荣军院一辈子让人伺候着,可他却要一切事都自己做,正是这种坚定的决心,终于,他生活可以自理了。”
和朱彦夫相比,我真是太惭愧了,使我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他有那么大的困难都克服了,而我遇到了一点小事不顺心,就不想理它,不去克服。
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难题,我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算了几张草稿纸、画了好几幅图、列了十几个算式、列了好几个方程也没算出答案,我一看表都快10点了,我便去请教妈妈,妈妈说,让我好好想想,我一听,心想:哼,不告我,也罢。我不写了。便把作业收了起来。转天,老师公布答案,问:“谁对了,举手!”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其实我就差一步就算出来了,可我却没有继续往下算。现在想想,我只遇到了那么点困难,就退缩了,可朱彦夫却面对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我真应该向他多学习学习。
朱彦夫虽然是个特等残废,但在通往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上,他次又一次,把自己冒死带往极限……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可他却非要这么做,而且居然都成功了。也许,在他的躯体里,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在他的生命里,充满了许多的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