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2
本次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数学教师,我不仅要传授学生计算方法,更要让他们理解背后的数学逻辑,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明确性
在教学前,我明确了本次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同时,我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挑选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我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知识点。然后,我详细讲解了竖式计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了示范。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我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纠正。最后,我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学生参与度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经验。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和进步。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练习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竖式计算的原理时存在困难,这可能与我的讲解方式有关。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讲解方式和策略。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细心,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品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未来教学的展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此外,我还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总之,《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我相信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7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下面给大家分享《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4
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孩子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
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一些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课的本来目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课的正常体验。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倾向,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
;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