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此篇文章《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
阅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很好,而且人也十分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刘备的妻子糜夫人和甘夫人,因此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在山下遇见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毒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隐姓埋名的单福:徐庶、姜维、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神算。
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坚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因此,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应对一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2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亮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亮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亮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3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具有江东三世,刘备凭何能与他们争强,除了一个大汉皇叔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罢了。凭什么能让百姓归心,凭什么能让卧龙,凤雏尽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为他对百姓好,宁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宁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所以百姓愿意跟着他。因为他待手下好,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能让诸葛亮和手下诸位将领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爱。
刘备是仁的代表。
相较刘备,我则更偏爱诸葛亮,羽扇纶巾,八尺男儿,仅二十七岁之龄就拥有安邦定国之才,三国中的孔明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平定荆益·七擒孟获自他在这本书中出现,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传诵。更难得的是他的忠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无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尽心竭力的兴复汉室。他出山时曾说待功成之后必当归隐,但最后却在五丈原丢了性命,有一首诗曾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正因为他这些品质,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赞他”托孤既受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虽然他没有成功扭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已成功改变了三国,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我心中的三国。
诸葛亮是智的化身。
凭心而论,其实我并不欣赏关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视清高,都让我无法从心里尊敬这个被万人景仰的关公。但他的义是我所不能否认的。他可以为了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和兄长并肩作战。他也能为了以前的恩义,冒着砍头的危险,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是义的诠释。
三国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们构筑了这段传奇,让无数人沉醉其中。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4
我自从看了《三国演义》后,就很崇拜诸葛亮,我对他的智慧感到敬佩。
在三国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魏国的司马懿,司马懿的足智多谋和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不分上下。我也挺敬佩曹操的,曹操精通用兵,所以他统治的魏国是当时三国中最强大的。而在蜀国我最尊敬的是诸葛亮,他善于用计,在他的'帮助下刘备渐渐强大起来,直到后来取了西川称帝,诸葛亮功不可没。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帝位,他的无能使蜀国被魏国打败,在魏国他每天喝酒取乐,到后来竟乐不思蜀。
我还知道吴国甘宁字典霸,祖籍荆州南阳郡,为人暴躁记仇,少有力气,好游侠,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直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三国中曹魏政治的谛造者,先为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伐四方割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民生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作品有刚健精神,开创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我看了三国演义了解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5
读了《三国演义》,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
我还记得,当我看到诸葛亮,他的智慧如此,满心都被他牵引。那时,我只敬佩他的聪慧过人。但是,当我看到他明知凶险还去东吴;看到他在刘备死后,依旧忠心辅佐刘禅;看到他为了蜀国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直到最后病劳而死时,我是震撼的:一个人怎么可以把他的一生都交付给一个小小的蜀国?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忠的体现。但是,我觉得他的行为已远远超出了忠的范围,他就像是在拿生命在效忠,把忠融入了骨血,这是一种大爱,对国的爱,因爱而忠,永远也不会变质。这种精神将作为一种新的魂魄,永不流散。
我最心酸的'一个片段是诸葛亮答应刘备下山。还记得那会,诸葛亮与刘备一同吃过在山上的最后一餐。临走时,诸葛亮对他的仆人说:“你在山上好好耕作,莫要荒废了田地,等我助刘皇叔稳坐江山,再归来此处。”他说的是那么自信,难道他就压根没想过,假如他回不来了呢?特别是已知道他的结局,再看回他的这番话,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凉啊!
古往今来,忠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魂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懂得国旗的含义,更不曾理解何谓民族精神,后来便渐渐读懂了一些。第一次站在国旗下,进行升旗仪式,老师教我们如何敬礼。那时,我们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一对对新奇的眼睛,齐齐抬起的小小的脑袋,都在仰望着那面在国歌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到了加入少先队的年纪,那时也是站在国旗下,全场肃穆,只剩下那声声宣誓,那小小的心,已在这庄严的环境中,变得沉重。懵懂的我们仰望着国旗,也许,在那时便有一种叫忠的种子,悄然种在我们小小的心田。
小的时候,有一位远亲叔叔,大学毕业后进了部队参军。他说:“与其去做清闲的职务,还不如去当兵,还能为国效力。”他去了新疆。看大家为他送行,我很好奇,当兵是去做什么的?后来啊,我才知道,有一些人,他们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去边疆守卫国土。他们是祖国忠实的士兵,他们就像祖国坚固的铠甲,稳稳护住祖国边疆。
记忆中还记得有一张照片:一位救灾人员全身脏乱地坐在一块钢筋水泥石板上,手里还捧着一份没吃完的盒饭,头上依旧戴着那顶安全帽,可此时那位救灾人员已经靠在那里睡着了。他是多么劳累,他是多么可敬。这是一张在网上疯传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子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已经几十个小时没有休息过了。该男子的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去吧,儿子,国家需要你,有了国家,才有大家。”是的,好一句:有了国家,才有大家。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儿子?他们同为国家公民,却深深懂得爱国之道,并用实际行动诠释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忠诚?他们爱这个国家,所以忠于这个国家。
从一本《三国演义》,我读到了一位大军师的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忠,竟令人敬佩得五体投地。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民族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