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此篇文章《三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屏幕上出现三峡自然风光图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风光?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整体感知
1、读得熟:
⑴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阙嶂曦襄溯湍山献漱峻属裳
⑵听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
⑶指名读,分组读
2、看得懂:
⑴听读课文,注意着色字词意思
⑵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仍有不解,相互质疑解疑;反复读,熟读成诵。
四、品读课文,品析美景
1、当回小导游:
(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说下面几幅图画与文中的哪些景象相似,集体诵读相关语句。)
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在郦老夫子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来当回小导游,把三峡的绝美风光介绍给更多的朋友。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可以从地貌特征、四季之景等方面入手,看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好。
(在编写、解说导游词的基础上明确:
雄奇
秀美
地貌特征:山高岭连
山水画廊
四季之景: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水枯谷凄
2、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备: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一字一景,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
“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五、质疑探究
1、本文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夏春冬秋,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阅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说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
3、请你也问上一句。
六、拓展延伸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七、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3、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
《三峡》 篇2
《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
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 篇4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找
1、觅游踪
2、赏游景
3、悟游情
(三)、默读课文 觅游踪
1、划出自然段。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5、在板书上补充完整“三峡略图“
(四)、细读课文 赏游景
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
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
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五)、浏览课文 悟游情
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
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六)、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七)、通过视频欣赏三峡美景
《巴东三峡》教学反思: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 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 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 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 ,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 终成三足之势 ,这些人物都 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内涵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 篇5
教学要求:
1、 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 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教学模式: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教学过程:
一、 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1、长江以其雄伟磅礴的气势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纷纷前来观光游览,它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 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2、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归纳:百里三峡图里有哪些景物?为什么说它是百里山水图?
3、 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 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 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 、感情朗读
4、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 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 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 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 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 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 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 迁移发展
1、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神奇的三峡,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故事,一曲《长江之歌》更是抒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它的热爱。欣赏《长江之歌》
2、 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 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三峡》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
执教者: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 夏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
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三、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比赛。
(投影出示评判要求)
①音准 ②句读的停顿 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1、学生自由试读。
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
3、师作小结。
4、师生齐读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
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
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
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组讨论:
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
六、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情境再现(作业)
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