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2025/08/18教案

此篇文章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送阳光》是第三单元首篇精读课文。这篇记事文讲述了奶奶的腿环了,想见到阳光,而苗苗看到可爱的阳光并用裙子包住阳光准备送给奶奶的事。赞颂了苗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品德。文章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启示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关心他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才是最快乐的。设计理念以“送”为主线,借助读、议、说、演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关爱他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苗苗天真、善良、孝敬老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是最快乐的。

2.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设疑课题,确立目标。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送阳光》(板书:阳光)

2.想想问问,生成问题。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预设:是谁送阳光?送阳光给谁呢?为什么要送阳光呢?阳光如何送呢?送的结果又怎样呢?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遇到生字就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老师找四个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伊始,以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文,再结合分段、主要内容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然后,学生紧紧围绕课题质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二.生成问题,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苗苗为什么要送奶奶阳光呢?哪句能体现奶奶特别想见阳光呢?理解“念叨”一词。

2.读2、3自然段,了解苗苗记住了奶奶的愿望去寻找阳光,那她找到了吗?是什么样的阳光吸引着苗苗要把阳光送给奶奶?

3.深入读第2、3自然段。

(1)了解阳光的灿烂,感受苗苗的孝心。

①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阳光的灿烂:“朝阳照耀着大地,大地淋浴着灿烂的阳光。苗苗坐在草地上,小小的裙子上洒满了阳光。”

②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读的形式把这句话的灿烂读出来,进而感受苗苗要送给奶奶的决心。

(2)了解阳光的可爱,感受苗苗的决心。

①开展想象:阳光太美了,在阳光下,小花绽放着笑脸,小树摆动着枝条,你还能看到什么呀?

②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送给奶奶。所以苗苗把阳光紧紧包在裙子里,回家了。

4.小结。

(1)自由读第四段。

体会感悟:①通过朗读感悟苗苗送阳光紧切的心情。②通过朗读体会:从严严实实你看出了什么?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读一读奶奶的话,要读出她的慈祥、爱心、窝心的感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运用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一方面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亲情与爱心,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三.扩展延伸,引导归纳。

1.创设情境,说一说。(1)如果你是苗苗,不是4岁的苗苗,而是7、8岁的苗苗,你还会为奶奶做些什么?(2)你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2.引导归纳,读一读。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希望同学们用你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一个人,心里有爱,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心里有爱,就会关爱他人,把他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心里有爱,内心就会永远充满灿烂、明媚的阳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谈一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秀品德。)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解题〕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小乌龟”,而谓语是“笑了”,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用拟人手法写的童话,那么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呢?这是题目留给我们的悬念。这篇童话讲了发生在小乌龟身上的两件事,所以学习时要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过程中人物的表现,这样才能很好地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结构分析〕

课文由三个自然段构成,下面就来看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小乌龟因为爬得慢没帮上小猴的忙,大家不理睬他了。

第二自然段:写小乌龟救起了落入水中的小公鸡,小公鸡感谢他。

第三自然段:写大家解除了对小乌龟的误解,小乌龟笑了。

这篇课文先叙事,通过两件事的对比,结尾扣题。

〔语意理解〕

“一天,小猴家失火了,小山羊、小公鸡急急忙忙跑去救火。”

这句交代了时间、事件起因(失火)和大家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急急忙忙”一词修饰“跑”,把小动物们救火时的情况写得很真切,充分表现了他们热心助人的精神。

“小乌龟也赶忙往小猴家爬。可是,当小乌龟爬到小猴家门口时,火早已被扑灭了。小乌龟难过地说:‘唉!我爬得太慢了!’”

这句叙述的'是小乌龟对待这件事的所作所为。“也赶忙”说明他也和其他动物一样急切地想去帮小猴救火。“可是”表示转折,也表达一种遗憾的心情。“难过”是小乌龟说话时的表情,表现了他没有帮上伙伴的忙的遗憾心情。“唉,我爬得太慢了”,这是小乌龟自己说的话,陈述了事实,也表达一种无奈和遗憾。动词“跑”与“爬”相对,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乌龟的速度,“早已”一词更突出了小乌龟的慢,也更突出了小乌龟的“难过”。

“小公鸡生气地说:‘我看,你是不想帮朋友的忙!’”“小伙伴们都不理睬小乌龟了。”

这句话描述了大家对小乌龟的态度。“生气”描写了说话时的神态,表现了小公鸡不满的心情。“你是不想帮朋友的忙”,这是小公鸡对小乌龟的评价,很显然与小乌龟的初衷相违背,是误解了小乌龟,并且大家都不理睬他了。

“小乌龟只好每天孤零零地待在河岸上。”

这句形象地描述了被误解的小乌龟的表现。而对大家的指责、误解,小乌龟并没有解释,他也没有表白他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可见小乌龟是不愿夸夸其谈的,没做的事他决不表功,所以“只好”“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处。

“小公鸡不小心滑倒了,掉进了河里。”

两个动词“滑”、“掉”很形象地写出掉进河里的情况。“不小心”用得很贴切。

“小猴急得大喊:‘小公鸡掉进河里啦!’小山羊急得团团转。”

这句描述伙伴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急得”同样表明伙伴们互相帮助的精神,“团团转”很形象地描写出小山羊着急但又无计可施的样子。

“小乌龟看到了,‘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拼命向小公鸡游去,把他驮上了岸。”

描述小乌龟救小鸡的过程,“跳”“游”“驮”三个动词描述了全过程,而一个“拼命”更显示出小乌龟的全力以赴,表现他救小鸡的急切心情。

“小公鸡感激地说:‘谢谢!谢谢!’”

被救的小公鸡的表现,“感激”与前文“生气”相对比,表现小公鸡已经明白了小乌龟不是不想帮朋友的忙的人。

“小乌龟说:‘不用谢。我在陆地上爬不快,可在水里就游得快啦!’”

这是小乌龟的第二次语言描写,与第一次的遗憾相比,这句不仅表明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表达了帮助朋友之后的喜悦心情。

“大家都觉得先前误解了小乌龟,一齐向他道歉。小乌龟高兴地笑了。”

大家终于理解了小乌龟,并且一齐向他道歉,可见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知错就改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行动是最好的证明。小乌龟没有语言的解释表白,但他的行动让伙伴们真正地了解了他。“小乌龟笑了”扣题,表现小乌龟被大家理解后的高兴心情。这句与前文“只好孤零零地待在河岸上”对比,也引起了读者的思考;面对误解应该怎么办?小乌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写作特点〕

1、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阐明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2、生动形象的描写,恰到好处的照应,使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主题深刻。

教学建议

1、题目质疑,激发兴趣。

读题目之后,学生自主设置疑问,“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小乌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教师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初读感知,自悟解疑。

学生进入“快乐读书屋”后,带着刚才的疑问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解决自己设置的疑问。

3、分角色朗读,读中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这篇童话人物对话多,而且个性鲜明。在分角色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体会叹号所表达的语气。例如:小乌龟难过地说:“唉,我爬得太慢了!”引导学生用低且缓的声音读出小乌龟的自责。又如:小公鸡感激地说:“谢谢!谢谢!”用急切、感动的语气来表现小公鸡的感激之情。

4、文前提示解析:

(1)小乌龟被人误解了,这是为什么?

小猴家失火了,大家都急忙去帮忙,可是由于小乌龟在陆地上爬得慢,以至于到的时候,火早已被扑灭,而被大家误解为不愿帮朋友的忙。

建议:引导学生将事情叙述清楚,理解正确,语言明了。

(2)他该怎么办呢?

被误解的小乌龟并没有用语言解释,而是在小鸡落水后救了他,他的行动让小伙伴真正了解了他。让学生明白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建议:在教学第二段前,可进行提问,让学生想象回答。然后再进行第二段的阅读,说说小乌龟被误解后是怎么办的。

5、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说说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别人误解你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真心帮助他人,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6、课件演示,检查文后要求会认的字。

7、提供选择,推荐作业。

(1)创编课本剧“小乌龟笑了”。

(2)查找有关乌龟的资料。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词。

3、积累词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

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去发现

1、同学们,欢迎大家到语文园地来做客。(教师边说边出示图标),我们先一起完成第一题:我的发现:

(1)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图片)

(2)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一看小黑板上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啦?(教师出示挂板,与书上的第一组相匹配)

学生A:我发现左边的汉字比右边的汉字多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把左边的偏旁去掉就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我还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些像。

(3)他们说得非常好(奖给发言学生大眼睛的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4)再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看第二组字词(教师出示),说说你们又发现什么啦?

学生A:这一组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给左边的汉字加上偏旁就能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这些字的读音也有些相同。

(5)你们真会发现(奖励学生大眼睛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票、元、旦、值、篇、遍)请学生们读一读并组成词语。

(7)小结:聪明的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记字的方法。

学生A:这几个字我是用去偏旁和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

学生B:前三个字我是用去偏旁记的,后三个字我是用加偏旁记的。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好极了,许多汉字都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忆,想一想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举例说明)2、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发现。

(1)你们看这些词语(教师出示)读一读。

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

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

(2)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带点的字里有什么秘密吗?谁说一说。(待学生发现后指名说一说,能说出表示的意思不同即可)

(3)还能说出带有张字的词语吗?指名请学生扩词。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去积累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数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流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一、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激发交际欲望。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好几篇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可前两天,我却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向我诉说了他的烦心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先猜一猜会有什么烦心事呢?

2、揭开谜底,引出交际话题。

(1)教师读这封信,揭开烦心事到底是什么?

(2)寻找有类似苦恼的同学。

(3)揭示交际话题:出主意,想办法。

3、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找根源:说说父母为什么不让这些同学做家务?

(2)出主意:怎样才能说服父母?为什么?

(3)想办法: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

4、分角色表演,评价激励。

(1)小组内分角色练习。

(2)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评价激励。

二、识字交流,擂台赛。

1、拿出自己的汉字积累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赛。评选一名在看电视时认识汉字最多的同学。

2、每组优胜者再比赛,选出第二期擂主。颁发小博士帽。

3、布置下一期擂台赛内容:看谁积累的食品商标最多。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了解汉字部首的表意作用。

2、读一读,积累词语。

3、说饶口令。

4、阅读欣赏。了解倒影的常识。

5、做吹泡泡的游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再说一说。

重难点、关键:

1、正确书写汉字,积累词语。

2、学会观察,并有序、通顺的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及阅读欣赏部分,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并积累词语,读中认识倒影。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一读课中的生字。

2、指名读一读,其它正音。

3、以第一组为例,引导学生观察。

(1)引导学生从字型上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指名反馈:第一组的字都和木字有关。

4、学生同法观察其它组生字,并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教学小结,引导学生从部首或部件的表意作用,理解汉字,另外也可以用类推法归纳同类的字,帮助自己系统的识记汉字。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4、读中积累。

三、写一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每一行的共同点。

3、第一行全包围,第二行上下结构,第三行左右结构。讨论书写时应遵循什么规律。

4、指导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四、说绕口令

1、学生自由拼读。

2、教师板书鼻韵母。

3、集体比赛读饶口令。

五、阅读欣赏

1、读儿歌。

2、讨论:傻鸭子为什么扑了一个空?

3、教师出示山的倒影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倒影。

4、学生再读儿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开展吹泡泡游戏,并指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读题,明确要求

1、教师:这一次的语文生活让我们干什么?

2、平时我们都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只是我们没认真的观察过。

3、教师提出吹泡泡活动过程的要求。

(1)仔细观察。

(2)活动中注意礼让,注意活动的安全。

二、吹泡泡活动

三、说一说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扩大说的面。

2、指名说一说,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说的好,值的学习,哪些方面说的不够,要更正。

3、再指名说一说。

4、教师小结。

四、读一读儿歌,体会吹泡泡的乐趣

泡泡

宝宝吹泡泡,

泡泡跑了,

宝宝追泡泡,

泡泡爆了炸宝宝。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1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借助拼音和已有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惊蛰这一节气到来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体会春天到来时的明媚氛围和小动物们的欢快情绪,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小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读的《二十四节气歌》还记得吗?(课件出示,齐读)你们知道这里的“惊”指什么节气吗?(惊蛰,出示课题)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这里的“蛰”是指冬眠的小动物在这一冬天里不吃不动,呼呼大睡,等到春天来临,天气转暖的时候,沉睡了一冬的小动物就会被春雷惊醒,这一节气就叫“惊蛰”被惊醒的小动物都有哪些表现呢?你们想知道吗?引入课文

二、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借助拼音自己试着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拿笔划出来,多读几遍,也可以互相读给同桌同学听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读

jīng xǐng xiǎo jīn shé shēn lǎn yāo dòng xué

惊 醒 小 金 蛇 伸 懒 腰 洞 穴

gǎn dào

感 到

huàn xǐng cìi wèi suō chéng yì tuán bié chǎo

唤 醒 刺 猬 缩 成 一 团 别 吵

wēn nuǎn

温 暖

3、这些词语去掉拼音还认识吗?

4、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会读吗?小老师领读

(三)再读课文,不但读正确,还要读流利

(生练读后,指名读检查效果)

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和小动物的欢快心情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写了哪几个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汇报,点拨:

1、抓住小金蛇唤醒伙伴的话、小刺猬的“喃喃自语”、快嘴巴青蛙“高兴的大喊”,指导学生体会小动物们冬眠醒来后的欢快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

2、抓住描写小金蛇、小刺猬、快嘴巴青蛙动作、心情的词句,如“伸懒腰”“欢欢喜喜”“缩成一团”“眯缝”“懒洋洋”“蹦到洞口”“忸怩地走出”等让学生通过做动作、表演进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创造性表演

先小组合作练习,再到前台表演,评价

四、小结:

春天多么温暖,春天多么美好,同学们,小动物们都行动起来了,让我们也快快走出家门,去寻找春天,投入到春天的怀抱吧!

五、拓展阅读

(一)阅读小诗《唱春天》

春 天

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

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

春风吹来了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桃花,

吹醒了青蛙,

吹来了燕子,

吹得小雨轻轻下,

我们都来种丝瓜

春 雨

滴答滴答小下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小下雨啦

春姐姐变戏法

沙沙沙、沙沙沙,春姐姐变戏法,

她放下雨帘子,悄悄地变呀变,

她收起雨帘子,哇、大地变美了:

小草儿青了,柳树绿了,

小燕子飞来了,春天来到了 )

(二)《童年书架》有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板书:6、曹冲称象

官员曹冲(聪明)

造大秤、宰(曹冲秤象图)

直摇头曹操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