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心得
此篇文章《边城》读书心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边城》读书心得 篇1
翠翠只身在这个渡船上有多少年的呢?我是不知道了,我已经很老了,不过几年我也是要随爷爷去了吧。而翠翠等的那个要渡船的人还是没来。
那是我第一次听翠翠骂人,我以为是来调戏少女的混混便大声叫唤,让那男生吓跑,没想到他却把我吓了,翠翠后来说这人不值得我叫。那是他们的初见,我只是条狗,又怎样动人的感情呢?
我跟着爷爷和翠翠转过了许多地方,似乎爷孙俩在此处人缘很不错,人见着爷爷就“老伯伯”地喊,很是亲近,还有人为了给钱和爷爷吵起来了,端午节爷爷和翠翠不会包粽子,只见乡亲们将门挂上的粽子送给他们。过年时最好的一块肉白送,爷爷刚打的酒在路上逢人就请,喝完也无妨,大笑两声,挥着挥手道别。我也会想,在这人们生活都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艰辛的年代,为什么他们会愿意将自己的东西赠予毫不相干的外人。我不懂,我只是一条狗,也没有人想让我懂。
跟着爷爷跑了一天的我准备睡了,却又听见山那头有人唱歌,哦,这是那两兄弟在为争娶翠翠而行动呢。我睡不懂他们为何大半夜也要要如此,但翠翠和他们的心肯定都是甜的'吧。
翠翠一定是很羡慕那些在1五六岁就已经成婚的姑娘吧,她望向那红嫁衣的女孩时,眼里的渴望、向往连我都能感受到。我那时在想,娶了翠翠的人一定会很幸福,这或许是有点私心了,那就是罢。
那年发生了许多事,我记得,天保死了,爷爷去世了,傩送也离开了这个地方,我并不知道天宝这个水鸭子落入水中为何能淹死,爷爷一直说这是他的错,明明傩送拒绝了那乡绅家的亲事又为何那乡绅家的说亲的人非要告诉爷爷傩送已经同意了,我也不知道二老喜欢翠翠为何父母坚决反对,不知道傩送走前为何不与翠翠到个别。我只是一条狗,我能感到爷爷的悲痛,也能感到翠翠的期待,她那不经意露出的女儿家的心思。但那七百吊钱所造的新辗坊或许更重要吧。
爷爷死后,好像翠翠把她的泪都在爷爷下葬那天哭完了,傩送带走了她那十几岁少女心中的情愫,她收起了她的情绪,从此,这个小村上,只有那个年轻的女子撑渡船。
我知道,她还在等那一不归人,她会在看到那年出嫁的少女现在带着孩子上船时恍惚几秒,她会在和对岸有人神似傩送时愣神。
我已经很老了,我知道我时间不多了,可我想啊,在我去陪爷爷前看到翠翠等到他啊,好去给爷爷报喜啊。我走了翠翠会哭吗?不要哭啊,哭了,丑了,他回来认不出你了怎么办啊!
《边城》读书心得 篇2
第一次接触到《边城》这本著作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课文中截取的是书里的高潮部分,即从翠翠和傩送的相识直到故事的结局。几年前的自己还是略带幼稚和懵懂的,只是觉得翠翠的命运可悲,她和傩送相爱却无法相守,但是今天再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更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边城》这本书描写了在位于偏远湘西,但却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边远小城里,住着以摆渡为生的翠翠和外公。外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还是很健朗,孙女翠翠已到了花样年华的十五岁。他们热情友善、真诚淳朴。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相遇,内心产生了爱情的火苗,然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单纯可人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独自离开外出闯滩,途中遇难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内疚地离开了翠翠,外出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人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着傩送回来。
《边城》虽然以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抒写了男女之间的单纯爱恋,但是也描写了边城人民的淳朴生活及邻里间的友善,傩送和天保之间的兄弟亲情,翠翠和外公的血肉亲情,通过这些赞颂了人性之美。边城就如同陶渊明笔下描写的世外桃源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同样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宁静和谐的生活不仅和当时动荡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如今浮华的社会也形成鲜明的比照。我去过凤凰两次,第一次是高二的时候,那时候的行程匆匆,光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第二次去凤凰是今年的十一长假期间,那时候街道上人很多,天空中夹杂着雨水,白天很是热闹,当地的居民在沱江边上清洗着衣物,能听到木棒敲打衣物的声音,沱江依然静静的躺在那,只是流水早已经流淌轮回过千百回了,街道的两旁有很多小摊,卖的是当地人亲手制作的一些精致的手镯、手袋和其他一些小饰品,他们享受于这样的生活,并不是靠那些手工艺品为生,只是喜欢这样,在一天中的闲暇时光里,做些闲适的事情。夜晚,整个凤凰城被五光十色的灯光所包裹着,此时她是妩媚而神秘的,一整热闹喧嚣过后,剩下的是静谧、平和,这才是她本来的样子,青石板的街道在古铜色的灯光下,飘散着历史的味道,沱江静静地倒映着两岸的零星灯光,夜空是那样的`深邃,让人深深沉醉在这样的夜晚,这时候凤凰城才有点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韵味,我明白了,确实只有这样的小镇才能孕育出边城中那样淳朴善良的人们。
再谈及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没有那些所谓“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也没有郭敬明笔下那些上流社会中充斥的铜臭味,他们只是极其普通的单纯少女和少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中遇到了对的人,他们的感情就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羞涩而又纯洁,在他们的感情里只有一个色彩,就是对互相的爱慕,没有现代爱情里附带着的复杂因素,物质、金钱与权利,有太多的牵扯、太多的顾虑。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无可奈何是源于亲情的介入,他们爱情的悲剧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美好,即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亲情,他们都不忍心伤害对方,因为不忍,所以有了天保的黯自离开,不料途中遇难身亡,傩送才会因为天保的死耿耿于怀,以至于即使他对翠翠的爱慕再强烈,也始终迈不过心中那到“道德”之槛。
正是因为《边城》不圆满的结局,让这份爱情更显得凄凉。故事最后一句提及傩送的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看似悲剧其实也不尽然,他们的故事应该留给每一个读者来延续。
《边城》读书心得 篇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从文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字句间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情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
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
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后选择马路。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亲,因为终究无法和相爱的人走到一起而选择了死亡,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结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实,爱情并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爱一个人也并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过得快乐,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爱情是脆弱的,有些时候,相爱不如相知,任何爱情,一旦表白,一旦拥有,其结果往往是将爱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杀。或许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吧,对于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样选择了等待,选择了让命运来决定一切,翠翠爱上了傩送,但这种爱并不外化为强烈的行为,而表现为朦胧的、隐秘的内心波动。她听着爷爷吹芦管,梦见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软了。等待永远都是漫长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等待的结果也并一定会是你想要的,时间会把一切带走,却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一些回忆,或许时间会改变些什么,但是我想真正的爱情是永恒的。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或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写作涤荡着清灵之感,书中的结尾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
我非常的向往那诗画般的湘西世界。那每一条石板街的石板,每一个角吊脚楼的屋檐,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滂沱而又秀美的山与水,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相传在大湘西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跃然飞出一只火凤凰。火凤凰涅盘后,演化成一座风光如画的美丽小城,它就是湘西古城——凤凰。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所在,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古城在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青山与碧水环绕着的沧桑古老的面孔,依然是亘古不变的。延河而搭的吊脚楼,重重叠叠的石板,世世代代的凤凰人,他们或善诗文,或工丹青,最朴素是如那城墙跟下锉花的老妇。依城而过的沱江水,静静的流淌了凤凰人所有的爱与恨,正如他们的生命,活在一个个故事中,死在一个个传说里。
一座建筑的独特并不能给一个城市带来什么,只有整个民居形式的优秀才会对一个地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凤凰的美,在人,在山水,更在建筑。
凰古城民居屋脊一般由正脊和垂脊组成,其中最出彩的是其封火墙上的垂脊装饰。由于凤凰古城位于沱江之畔、四面环山,在山墙上起翘的脊饰与当地自然环境十分融合协调,增添了古城优美连绵的天际线景观。
从凤凰古城看湘西建筑,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湘西建筑造型的主要元素。马头墙、门窗、柱、梁、檐、屋顶、栏杆等。湘西建筑从屋脊到梁柱、走廊栏杆、挑枋头、支柱的下端,再到檐板和门窗,都讲究雕刻装饰,湘西民的民建筑雕刻突显出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有一刻它似乎那么清晰,仿佛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随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读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单纯到似乎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个有水流过的地方,也好像只有这样透彻的水才能承载这样的故事。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作者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弥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因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慢慢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沈从文先生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美丽的,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
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读《边城》除了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还留下一份感动,感动的是翠翠为所爱的人执着的无怨无悔的等待,这种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获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毫无结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为翠翠的执着而震撼,也许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为所爱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毕竟是生活在一个诗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现代社会太浮躁,有多少人还能有那么一种执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说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等待,就算是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诚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我们渴望得到真爱,却又总是担心害怕,总想一切确定无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马上抽身离去。
《边城》读书心得 篇4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读完这部书,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边城茶峒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乡土气息很重,今年五一,我有幸去乡村游玩,参观了原始森林,体验了农家的乐趣。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都是大自然的尤物,它们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它们独特的美。这使我看到了边城的影子,看到了它质朴的村庄。而这座质朴的边城,在作者笔下宛若世外桃源,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小城的景色,那就是——“境”。这座小城的意境,像诗一般柔美,这清新脱俗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小城的自然风景,为小城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这优美的环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们质朴、热情的性格。在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硝烟,没有商场的变化莫测,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诚恳敦厚的人性光辉。这里的小城平静,人的心情更加平静,所以用一个“静”字来形容这里的人,这个字,赞颂小城的人们美丽得心灵,他们并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样,喧嚣,吵闹,而是少有的脱俗,一个“静”字,送给《边城》中美丽的人物,美丽的人格。
《边城》读书心得 篇5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风味,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风情,虽然文字平淡不饰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画面,早已使我沉迷。
《边城》讲了湘西小镇上一对渡船爷孙相依为命的故事。虽然文章表面上平静,平凡却掩饰不住一抹淡淡的忧伤和凄凉。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胧没有结局,可悲的爱情故事一直贯穿全文,或许是年龄与阅历不够,我无法继续深入品味,但是更触动我心弦的是当地人的淳朴。
不用说,那片水乡的生活自然清贫,艰苦。但是沈先生笔下的人物却一个比一个乐观,淳朴。那些可爱淳朴的乡亲们令我记忆深刻。顺顺慷慨救济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钱。老渡者不幸逝世,乡亲们自发的帮忙……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画面,总使我不时心头一热。
相较之下,虽然我们住在大城市中,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生活却掩盖不了邻里间冷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笼,隔绝了人们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嚣的都市里,真情仿佛已在人们匆匆的脚步里慢慢的流逝了。《边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净土,也越发令我向往起来,虽然日子清贫,但是那里却有着一种令我安适的东西——爱。
每次读完《边城》,眼前总会浮起那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寻觅那一幅又一幅如画般久远的岁月,去结识那纯朴的乡亲们,去享受那宁静平凡的生活。
再读《边城》,我心中涌起了一种莫明的感动,或许一个人要是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故乡的话,一定是读懂了它的艰辛,依然无怨无悔与它长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并不是华丽的,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风光,湘西的父老乡亲们,自然淳朴,美到极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给人以一种舒适安详的感觉。
《边城》的每一句话,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难怪有人说,《边城》是一首最动人的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