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2025/08/24教案

此篇文章《我爱这土地》说课稿(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业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其中有抒发对历经磨难而又经历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有表达了孤身居住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有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倾诉童年的梦想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曾赴法国学画,后开始诗歌创作,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诗歌的审美作用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特别在这首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对历经磨难儿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3,知识掌握目标:了解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拓展阅读来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4,能力目标:能把握诗歌的意像,能体会诗歌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三、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学的班级是初二年七八两班,这两个班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较浓而且互相影响教学时不能只做纯粹的分析,还应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理解接受

四、说教法:

1,本问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品味诗歌,因此应先教给学生诗歌朗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情感的迁移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意象的分析,即从意象入手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3,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究,以此来突破:“欣赏文学做婆娘,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这一难点,从而体会诗的内涵

五、说学法:

1,重视学生的实践调查:学生从调查学习入手,调查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材料,在调查中形成对诗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读,朗读中体会诗歌浓郁的情感,从而体会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请感的迁移

六、教学设计

1、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谈谈课前预习情况,谈谈收集到的关于诗人艾青,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强调创作的时代特点

2、听录音,指导朗读,注重分步骤朗读

A,读准字音(方法:学生读,教师指导)桂冠( ) 璀璨( )讴歌( )汹涌( )

B,读准节奏,学会断句,学会读轻重音(结合附文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讨论,读对读懂)

教师示范一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句中“也”“嘶哑”“歌唱”应重读,因为他们能突出抗战时期悲壮的时代气氛,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的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读重音的应是最能体现诗句感情的字词根据诗句的意义来划分停顿,即断句为: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其余有学生讨论划分,教师点拨全诗的节奏如下(展示课件)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休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教师导读深入内容

提问:诗人说“我爱这土地”就是热爱祖国,诗如何讲“土地”与祖国相联系起来呢,这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象征与意象: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而所借助的具体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诗歌常借助意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本文意象象征义分析:

土地这个意象象征了祖国象征了中华民族,鸟这个意象象征了诗人自己,河流风这个意象象征了我们民族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了解放前象征了光明与希望,让学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是诗人感情的寄托

D,课外拓展:(教师展示课件材料)

以下是我写的一首浅显的小诗《纸鹤》,请同学们找出诗中使用的意象,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适当讨论)

课间时

我叠了一只纸鹤儿

它雪白雪白的

没有一些儿颜色

但它——有一对可爱的翅膀

站在阳台上

我放飞我的纸鹤

它飘飘摇摇

随风儿起起落落

终了时,却落在了污渠里

哦,我的纸鹤

我终于明白

梦其实只是一种美丽

(提示:诗歌借纸鹤这个意象,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纸鹤象征着梦想)

E,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背诵这首诗,并能准确默写

课外作业:合作探究找出郭沫若《炉中煤》诗中的意象,并能学习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印发材料)

附文: (女郎——象征所挚爱的祖国,煤——诗人自己,我为了我的祖国身心憔悴,形容枯槁,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弃、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了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悲怆

意象 与 象征

土地 —————— 祖国大地

鸟 ——————诗人自己

河流,风 ———————反抗精神

黎明 ———————解放区(光明与希望)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方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5、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6、朗读小擂台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7、作业设计

进入角色,以诗人的身份,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创作感受,最终落实体会诗人感情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1、优秀作业展示,用学生自身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2、紧扣“土地”,师生赏析诗歌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主动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找代表自行解决。如:意象的象征义,结合背景显而易见。

稍有难度的,老师专门提出来,重点讲解。如:鸟这抒情形象的选择

3、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小结: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充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歌的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祖国美景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诗歌创造情境。

2.教学新课:首先,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创造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写作教学法: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查他们的作业,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写作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但是,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方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5、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6、朗读小擂台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7、作业设计

进入角色,以诗人的身份,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创作感受,最终落实体会诗人感情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1、优秀作业展示,用学生自身感悟把握主题

2、紧扣“土地”,师生赏析诗歌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主动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找代表自行解决。如:意象的象征义,结合背景显而易见。

稍有难度的,老师专门提出来,重点讲解。如:鸟这抒情形象的选择

3、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我爱这土地》,这是一篇表达对祖国深沉热爱之情的诗歌。通过对这篇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 学习策略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祖国风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 拓展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写一首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诗歌。

6.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义和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