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长城教学设计

2025/11/18教案

此篇文章长城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1教学目的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3教学过程

3.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老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一是要读出理解,让文本语言承载的意旨触摸学生的心灵;二是读出感悟,变话为画,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一个有魅力的`解说员。

2、自选方法,自读自悟。一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二是在自己最想读的句段上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想象。三是注意作者几个观察点。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同读共品,人情人境,不断生成与发展。重点可放在第三段上。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长。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问: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可由学生板图标注理解;二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可图文对照讲述(对其作用可适当拓展,或由学生简说,或由老师简介);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a、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在被深深吸引中、在忘情的观赏中、在无比的激动中不知不觉地走上长城的)这时,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古代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自然地——不容你不想)。

b.朗读第二句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工程的浩大,充分想象施工艰难,充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此时,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人情境: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c、指名读第三句,让学生抓住“多少”“才”品味、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更进一步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说————

第四段:抓住“气魄雄伟”“伟大”引导学生读出精神丰收、读出无比自豪。

如果学生入文时直奔第三段,可在读第二句时引入第二段读悟,再回到第三段;第一段也可最后诵读。)

3、走出文本,抒发情怀。学生读了课文,精神世界一定不能平静,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情

感对着长城:a、说(喊)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b、面对长城这份世界遗产,你们想到了什么?

活动2【讲授】解说《长城》,拓展延伸

1、解说:a.自主准备,小组练习。可以解说全文,也可解说某一部分;可以照文本讲,也可适当增减用自己的话讲。b.展示风采,解说交流。对着长城挂图、图片展览或影像讲。

以评价推波助澜。

2、积累: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精彩词句。

3、拓展:自读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择其一处写成百字景点简介,准备举行“中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展示会(可安排1~2课时结合“宽带网”进行)。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抓重点句子理解,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突破措施

教具准备

环节及时控

一、 自主学习

1、读课文,写词语,我最棒。

chóng gāo níng jiē tún bù

( ) ( ) ( )

dǒu qiào zhì huì qì pò

( ) ( ) ( )

2、我会辨字组词。

崇( ) 魄( ) 屯( ) 俊( )

宗( ) 魂( ) 吨( ) 峻( )

3、按课文填空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崇山峻岭之间(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 )。

(2)( )长城上,( )脚下的方砖,( )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 )。

(3)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凝结成这( )、( )的万里长城。

(4)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二、 合作探究

1、本文是按由( )及( )的顺序写的',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看长城,着重写长城的( );第二自然段是( )看长城,着重写长城的( );第三自然段是展开( );第四自然段描写( )。

2、修筑长城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以“条石”为例,可以看出工程的艰巨性:( )、( )、( )、( )。所以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用( )和( )凝结成的

三、 精讲点拨

1、认真读课文、观看课文插图,在文中划出表现长城“长”和“高大坚固”的词、句。并认真品读。

2、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巩固拓展1、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远看______________,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少__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组内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长城,并试写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_________游玩。远看长城,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我们来到最著名的

______________,它__________,城墙顶上铺着_________,十分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最有特点的是,城墙外沿有

_________,上面有_________和_________。每隔三百多米就有

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看到这样

____________的长城,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在世界历史上是__________________。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的游览到此结束,欢迎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我班同学有的同学去过长城,对长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有所接触。关于对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但是,对于这样一副语言精练、意蕴深刻的浓缩性极强的长联还是初次接触。因此,宜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同时,鉴于整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本班学生对收集资料,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宜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有关古迹上的对联,互相交流,从而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对长城精髓的体悟。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 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 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 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

(时间) 巍峨的丰碑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 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万里长城,上联写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细品,自主感悟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其中黑体字为本节课的新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联 费移山之力

( 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逐句品悟,更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语句的内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一个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的适当指导,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全诗的情感是统一的,我们学习课文必须把握全诗的基调。]

三、 背诵课文

1、 播放背景资料3

2、 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使学生从整体上对长城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及其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并为下面的背诵打基础。]

3、 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由读到背,各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完成本课的积累任务。]

4、播放背景资料4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旨在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四、 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背景资料

1、幻灯片: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纪录片:长城的传说

3、风光片:长城

4、幻灯片:长城的现状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长城赞》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二、说教法

一堂好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4)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而这篇课文又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在教学中,我组织安排朗读、理解、积累这几个步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以读为本”,重在“理解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大意,熟读成诵。教学中坚持“先扶后放”,“先学后教再学”的原则,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以平等的心态,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方法与过程

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你知道中国的象征物有哪些?

2、是的,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板书课题:长城赞)

二、长城资料交流

1、读长城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更正:抒发自豪之情,引入新课。

三、看课本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描述长城,抒发感受。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吏卒、黎庶、隘口、巍峨、烽垛、瀚海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对联,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联系对联,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的长城?

六、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思考问题:(1)、每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习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学习下联。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谈感受。

七、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特点和蕴藏的情感。

八、拓展延伸

让我们在浓浓的民族自豪之情中,再一次欣赏和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

1、欣赏长城视频风景,学生深情朗读课文.

2、教师深情抒怀,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上联(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下联(空间) 壮丽的奇观 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南面百、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初读长城介绍纪录片、国歌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看看。

2、据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二、再读课文以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

⑴字形:

隔砖旋

⑵字义:

垛口瞭望射口

三、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准确。

2、通顺。

第二课时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影片,整体感知

老师激导入课题: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纪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长城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气魄雄伟

17、长城

伟大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1、出示重点词句、质疑: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哪些关键问题供大家学习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一个问题,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长、高、弯、坚固。引导学生细致读课文,全面考虑问题,并鼓励学生从自备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⑵品读课文,读出理解:

你能通过朗读反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⑶再次观察文中插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指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气魄雄伟。

3、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过渡:

长城仅仅中为它的气魄雄伟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能用书上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指名说)

⑴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⑵齐读:

从这句话里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赶紧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互相交流)

⑶班内交流:

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⑷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四、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导学生整体认识。)

2、激发自豪之情(播放国歌):

长城,己被写过了国歌之中,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国歌。

3、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想写的?

【板书设计】

17、长城

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

血汗与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长城》教学设计。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