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峡》教学设计

2025/11/26教案

此篇文章《三峡》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难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说明

复习

新课导入

一、导语: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观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课程讲授

二、整体感知:

1、观看视频,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你印象中的三峡是怎样的。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朗读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处叠嶂(zhàng)乘奔御(yù)风

曦(xī)月属(zhǔ)引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长啸(xiào)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四、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五、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把握作者写作手法,感受三峡四季之美

1、阅读本文,说说本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三峡的哪些内容,分别表现出三峡的哪些特征。

第一自然段:写三峡两岸的山,整体概括三峡面貌,写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

第二自然段:写三峡的夏水,表现出三峡之水的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

第三自然段:写三峡的春冬之景,写出了春冬之景的美丽,如一幅山水画。

第四自然段:写三峡的秋景,写出了树林山涧一派肃杀的景象,突出三峡之秋的凄凉冷落。

2、作者在写夏水时,是如何突出夏水雄伟峻急的?

明确:首先,作者突出水势之大,只着了一个“襄”字便将水大之势凸显而出,并用“沿溯阻绝”一词借用航道被堵来侧面表现水势之大。接下来作者描述水势之急,以“乘奔御风”来与水势作比,突出水势之急。从而将夏水的雄伟峻急的特征写尽无遗。

3、作者为何要将春冬两季结合在一起写?三峡春冬两季具有怎样的美?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春冬两季雨水减少,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因此作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写。此时的三峡有“素湍”,有“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树,“茂”字写草。这四个字是三峡“美”的综合表现。而“良多趣味”一词,说明了作者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季的寒凉的?

明确:作者先用一个“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然后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总结:本文先总体勾勒三峡概貌,再抓住四个季节的特点分别描写。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严谨。

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山水,8204;8204;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六、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三峡的()美,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你体会到的三峡美景。

明确: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小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作业布置

1、背诵并翻译原文。

2、写一篇描写山水的短文。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三峡》教学设计 篇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出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⑴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⑵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⑵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⑷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水经注阳城淀》,并想像文中的画面。

阳城淀

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篓婉口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矣!世谓之为阳城泻也。

提示:①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②潴:zhū,积聚。③娈:luán,美好。④折芰:采菱。

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但通过本文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想见1500年前这里的地貌和风情。这原是博水(即今唐河)流经此处时汇聚“潴涨”而成的一片水泊,长着丰茂的水草,也盛产鲜嫩的菱藕。本文选取的是初秋季节,人事活动是“采菱”,采菱者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一边不知疲倦地采摘着,一边信口歌唱着自编的小曲,赞美春天,赞美劳动,赞美宁静的幸福生活。于是构成了一幅清新妩媚的北国江南画图,令过往行人“有慰于羁望”,简直就是一个诗的意境。

八、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课后反思】

xxx

《三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前准备:

音乐渲染气氛。播放《三峡,我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所以称它为三峡。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

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你会喜欢上那儿吗?为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读书。反馈,随机正音。板书:山奇水急船险神女峰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大背景,尊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读悟:

(一)、(赏读山)

1、神女峰只是长江三峡万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描写山这部分的内容。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三峡的好奇?在有关的词句上圈圈、划划、点点。反复地读,结合自己圈划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读、说说、充分展开过程。教师参与其中帮助与引导,和学生共同学习。

(1)重点交流,反复读悟:(读和说)

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出示画面和文字)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出示画面和文字)

(这三个有的可以怎样读啊?指生读---评价:为什么读的这么慢啊?还可以怎么读?为什么?)

3、是啊,我们读书就得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三峡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指生读。师生评议。

4、听同学们读的那么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点痒痒的了,我也来试试吧。不过,我可不用看书,请每位同学当评委。教师随着音乐范背第二节。

5、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可配乐)

(二)赏读水和船

下面的水和船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选一段,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圈点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反复读读,还可以试着背背。

随机指导朗读。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不由教师指定。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做过细的技巧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进一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和充分的自主权;注重读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

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领略到了长江三峡的无限风光:山奇水急船好险,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出示句子并朗读)

让我们也来深深地赞叹一声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三峡那壮丽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前不久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一起来背背。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长江三峡美丽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欢快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1-5自然段。

五、推荐一首词:

忆三峡

长江美,最美是三峡。

山奇水急风光好,

船行浪尖别样险。

能不爱三峡?

六、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中写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句。

3、用简笔画画一幅《百里三峡图》

七、实践作业 。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峡风光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搜集长江三峡的图片资料、神话故事或赞美三峡的歌曲,两周后在大阅读课上举行《话说三峡》主题活动。

《三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 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 ——————— 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 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写的是三峡美丽的景色。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看图)

2、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属引凄异(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4、说一说:看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明确:⑴、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⑷、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看图)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险峻、连、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夏——急猛水涨 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中写山水时应用什么表现手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写冬春季节时,应用了动静结合.

4、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结

四、作业布置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⑵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⑶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3、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xiāngyǎn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曦月 急湍

xiàozhàng

长啸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磅礴嶙峋峻峭突兀

巍峨峥嵘连绵逶迤

千山万壑峰回路转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深山幽谷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淙淙涓涓汩汩

奔腾咆哮澄清(澈)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万丈狂澜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⑴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⑶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⑷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⑸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