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此篇文章科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2.幼儿园小班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和白醋还能做什么实验
材料:
装液体的容器
白醋
洗洁精
小苏打
食用色素
勺子
金粉(可不选)
步骤:
1.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实验。这个实验可能会弄得比较脏乱。我们选了后院的露台上。这样做完实验我们只要用水冲一下露台就可以了。(我们国内没有院子,可以在浴室里进行,好冲洗,不过要保护宝宝,不要滑倒哦)
2.将所有的实验材料搬出来,放到宝宝容易够到的地方。
3.帮助宝宝在容器内倒入1/2—3/4的白醋。
4.倒入食用色素使白醋上色。
5.倒入一些金粉,使实验看上去更耀眼。(可略过)
6.挤一些洗洁精到容器中,搅拌。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准备
实物:鸡蛋人手一个、盐若干
矿泉水瓶人手一个(瓶头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纪录表。
活动目标
培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幻灯,边引出故事情节
师:"鸡妈妈家新造了房子要请客,一大早,鸡妈妈就带着蛋宝宝一块儿去买东西,它们买了青菜、萝卜、盐,可当鸡妈妈用篮子装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蛋宝宝不见了,鸡妈妈着急地到处找,找呀找,发现蛋宝宝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鸡妈妈急的大叫:怎么办呢?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师以"蛋宝宝掉进水沟"为悬念,把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也身临其境似的大喊:"蛋宝宝、蛋宝宝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请幼儿帮鸡妈妈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析: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的幼儿认为让鸡妈妈去拉蛋宝宝,有的幼儿说用绳子绑,还有的说让船来救`````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但孩子们的办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没有一个孩子的办法被认为可行的,此时,活动陷入了僵局。)
三、继续出示幻灯画面,探讨鸡妈妈的办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原来鸡妈妈把刚才买的盐都放进了水沟里,它这样做,能把蛋宝宝救上来吗?
(评析:对"蛋宝宝能否救上来"幼儿争论的相当激烈,最后形成了强弱两大观点:大多数幼儿认为这样做是不能把蛋宝宝救上来的,也有几个小男孩认为应该可以的,其中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盐是可以让蛋宝宝浮上来的。)
三、幼儿第一次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但要小心,不要把盐撒出来。"
(评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都表现地很投入。但不一会儿,情况出现了,有的幼儿的鸡蛋浮起来了,可有的.却还沉在瓶底,此时,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波动,觉得很奇怪,都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盐,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来呢,孩子们都着急了。我就示意他们去问问鸡蛋浮起来的小朋友,原来他们放了好多勺盐。)
四、教师小结
原来盐放的少,蛋宝宝是浮不起来的,要多放盐,才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五、幼儿第二次分组实验,请幼儿记住自己放盐的勺数
1、教师巡回了解、记录幼儿的实验情况。
2、幼儿互相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分享实验结果。
(评析:蛋浮起来的探索活动从第一次的无指向性自由探索-有目的的探索(记住放盐的勺数),循序渐进,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了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才可以使鸡蛋浮起来这一现象,激发了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继续看幻灯,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有没有把蛋宝宝救上来,哦,蛋宝宝真的上来了,盐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它还会浮吗?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和认识夏季花卉的兴趣。
2、发展幼儿较为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连贯的语言讲述能力。
3、按照花、叶、茎的顺序认识牵牛花,知道其开花的规律。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漂亮的花
2、课件:图片-牵牛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谜语:小小花儿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红紫白蓝样样有,个个都像小喇叭。
教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牵牛花。
二、展开
1、谈话:我知道的牵牛花。
提问:
你在哪里见过牵牛花?它长得什么样?它在什么时间开花?
2、借助图片引导幼儿按照花、叶、茎的顺序观察牵牛花。
提问:
(1)牵牛花的花儿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你见过什么颜色的牵牛花?
(2)牵牛花的叶子是什么么样的?摸上去什么感觉?
(3)牵牛花的茎是什么样的?牵牛花的`茎是怎样生长的?
小结:牵牛花的花朵像一只小喇叭,颜色有蓝色、紫色、粉色和白色等。
牵牛花的叶子像心形,绿色,上面有一层毛茸茸的东西。
牵牛花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篱笆或绳子往上长。
牵牛花在夏季秋季的早晨开花。
3、学习谜语《牵牛花》。
教师:我们一起学习谜语牵牛花,这个谜语把牵牛花的主要特征都描写出来了。
4、ppt课件:漂亮的花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花卉。
教师:自然界有很多美丽的花在夏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丽,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三、结束 活动评价:从幼儿回答问题和积极参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夏季开放的花卉,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操作,体验探索发现事物规律的成就感。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互补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进行7的分合。
3、通过动手操作,发现7有六种分法。
二、活动准备
花朵图片7个,花瓶两个。
三、活动过程
1、插花,引导幼儿感知7的组成与分解。
(1)幼儿将花分别插在花瓶里,探索7的分解、组成。
指导语: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看看我们花园里一共开了几朵花?让我们把花儿分给分别插在花瓶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讨论7的分合分法。
并请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分法,并请幼儿比较、讨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最简便的方法中的'实物递增、递减关系,找出分成的两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小结:一个总数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其中一个部分数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数则逐次减少1,但每次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都一样。用这个方法能将数分得又快又正确,也不会漏掉任何一组分法。
3、幼儿操作,巩固练习7的分解组成。
游戏“分花”
游戏规则:两人拿7朵雪花片,一人将7朵雪花片分放在两只手中,请对方看一只手里的雪花片,猜另外一只手的雪花片数,直到猜完6种分法。换一人拿7朵雪花片,用相同的方法请对方猜一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