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观潮》教学设计

2025/11/27教案

此篇文章《观潮》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越来越响 一条白线 远

(钱塘江大潮)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近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声) (形) (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观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掌握生字新词,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2.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前思考

思考钱塘江潮的地理位置和成因。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粗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塘江大潮。

自由介绍钱塘江大潮。

二、理思路。

1、自学生字词,师抽查读,听写,用词造句。

2、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写有顺序的词句。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A:按时间顺序。

生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启发:按时间顺序写的语句是: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自由读2-5自然段,说说每一段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师生共论得出结果:4段都是写潮。

第2段写的是潮不之前的情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写。

第3段写的是潮来之时的情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第4段写的是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第5段写的是潮去时的景象,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三、讲读第1,2段。

自由读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5分钟自由学习后生汇报。

师以提问代检测。

1、自古以来我们怎么评价“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2、“奇观”是什么意思?(奇异的景象)

3、观潮最佳时间,地点是?(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观镇)

4、我们来到这里后看到了什么?(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江面,大家在等着,盼着)

5、此时所看到的景物是美丽的,大家的心情是焦急的。

6、生读第2段,要读出景色的美丽,大家心情的焦急。

四,总结。

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观潮

潮来之前

观潮潮来之时天下奇观

潮来之后

作业设计:

补充词语

山()地()风()浪()人()鼎()

()头()进()天()地水()相()

若()若()()()东望

《观潮》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1、观潮 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试题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业设计《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13.白鹅(第一课时)万年牢教《寓言两则》有感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