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品德教案

2025/11/28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品德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品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

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

6.教师。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品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

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18~120页。

教学准备

1.在课前,可以请全班或部分学生找一找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也包括本地区现在已经消失或濒危的动植物)。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

3.教师应当联系本地区实际,找一找在本地区已经消失或者已经濒危的物种资料,并且了解导致其消失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说明: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的感觉可能与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也很欣赏同学们的报告。“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出现得更早?怎样才算是“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为什么说”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3.小组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数学”,并请学生结合第51页几个学生的疑问和感想。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学生教科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的有关资料等,交流有关动植物灭绝的情况。教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向全班介绍,在介绍时要说明该物种灭绝的原因。并且鼓励以小组合作形式向全班介绍,如有人介绍该物种特点,有人说明其灭绝原因,同时,还有人模拟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也许有些动植物在全世界还没有彻底灭绝,但已经逐渐减少,会走到这样的地步?可以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动植物。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适当协调各小组所选择的物种,尽量避免重复。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教师也可以向全班做介绍,特别是有生态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进行,并特别赞扬那些能够清楚说明物种灭绝原因的'或者能够选择本地区实例的小组。

5.全班讨论。全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特别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会出现审美的情况?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6.教师简单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目前,多种科普读物中都有关于动植物灭绝的介绍,教师可以实现准备一些。特别是在学生家庭藏书可能有限的地区,更应当在此方面多花洗些时间。本课题资料库中的一些内容可供教师。

2.学生介绍的物种中,有的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与人类活动无关,比如恐龙。教师应当允许这样的内容出现,只要指出或者说明其真正原因即可。

3.有关“怎样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的讨论是开放式的,事实上,至今科学家和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承认多种不同的意见都有其合理性。比如,学生可能会涉及人类要活下去,有时必须以其他生命作为代价——像作为食物,或者当其他生命危及自身安全时。但教师要把握住并且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停止或者减少生物灭绝。

家庭作业

1.布置学生写一感想。

2.预习教科书第51页有关生物链的内容。

建议

1.对学生的小组介绍进行。

2.对学生所写的感想给予书面等级,并选择优秀的后面的课上向全班介绍。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课程

1.导入。从家庭作业1中选择优秀者,由教学或者学生朗读。

2.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食物链?什么教做食物链?”

3.自由辩论。

4.教师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在食物链的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除了教科书上展示的食物链以外,自然界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食物链,它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2.强调每一个物种都在特定的食物链中占有特

的地位,因此每个物种的消失都不是这个物种本身的事情,必然会队与他在一个食物中的其他物种产生影响。

3.在讨论害虫、益虫、害鸟、益鸟时,可以举例子,例如,20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粮食增产,消灭吃粮食的麻雀,结果大批果树减产——缺少了麻雀的捕食,虫害大增。

家庭作业

如果探究和辨论的时间较长,可以将教科书上“藏羚羊的守护神”的阅读活动作为家庭作业。

建议

观察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并做记录。

小学品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等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2、学会了解商品、合理选购商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找几家超市的广告

2、找几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或几种学生日常用的商品。

教学过程

1、导入:模拟生活购物,重温平时是怎样购物的。

2、评议、讨论。之前,教师要说明评议、讨论的.主要内容:“买的人是不是注意看商品的说明了?对商品提出了什么问题?售货员是怎么回答的?你听了以后是不是了解商品了?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生活中你是怎样购物的?你父母呢?”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和分类,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3、展示说明:几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或几种学生日常用的商品。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商品常识和看说明的方法。让学生提问并解答:“除了要了解一些商品常识外,怎样购物才合理?买东西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4、分组观察、讨论。(1)看各种广告和商品说明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特点。(2)自己和家人在买东西时有哪些不好的习惯。(3)购物有哪些小窍门。(4)购物时要注意的问题。

5、展示、。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构,并把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作为全班同学的公司。

布置作业:讲学习到的有关购物常识向家长汇报,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购物计划。

小学品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长大的含义。

2、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教学重点:

1、全面理解长大的含义。

2、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教学难点:

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自己的出生证和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儿童用品等。

2、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1、导入。

(1)、板书课题。

(2)、请学生读教材第2~4页乐乐、虎子和文文的话。

(3)、让学生欣赏教材第2~6页,并发表意见。

2、小组调查。

(1)、开展有趣活动:我的“昨天”和“今天”。

(2)、分小组,测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得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得最多。

3、故事会。按照座位排列,就近的几个同学组成小组,交流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选一件自己最有趣的幼儿趣事讲听。并展示自己幼儿时的物品。

4、全班讨论。请学生读教材第5页小文发现小鞋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我长大了”的含义。

5、教师。

小学品德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2.了解并初步认识世界政区图和两半球图,知道世界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的概况。

3.进一步培养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58~61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并确定每一张图片内容所呈现的地区。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地球仪。如果可能,按照小组数目做准备。

4.了解魏格纳学说的有关内容。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所以地球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现在,让我们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为所准备的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找家。请大家把图片贴到这幅地图的相应位置上。”

2.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给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找家”的活动。可以按照动物、植物、人物山脉、河流等将学生分组。

学生完成后,全班一起检查贴得是否正确,教师指出错误并且纠正,然后,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不仅有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生命。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植物共同的家园。”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讨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启发学生联系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以前学习过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知识进行分析。

4.观察与演示。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插图和豆博士的叙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驾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地球仪正确的转动方式,并且借助地球仪解答学生的疑问。

5.教师。

第二课时

1.导入,“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对地球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2.阅读与探究。

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第一段课文。

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和右下方的文字。

读图要求:

(1)看看地图上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2)找一找地图上面有哪些大洲、大洋。

3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读图结果。教师要保证学生能正确地说出一些基本的.知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最大和最小的洲,最大和最小的洋,我国位于哪个洲,我国东临哪个洋。

4.拓展学习。阅读教科书第29页的“魏格纳的胆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5.教师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在课前要准备好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

2.在课前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家庭作业

1.读图练习:在世界地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

2.阅读教科书第26页豆博士的话。

建议

就学生在教学活动和读图、识图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给予

并做记录。

小学品德教案 篇6

小学品德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